![](/img/b/234/nBnauM3XxMjNwkDN4YzN2MDN0MTM4QzN4QTMwADMwAjMxAzL2c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35年,安納德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賤民》。它通過描繪底層人物的艱辛生活,反映出他們所受的社會歧視、壓迫和非人待遇的悲慘命運,並刻畫出了主人公在社會環境的強制和壓抑之下的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怯弱麻木的靈魂與心態,同時也生動而具體地揭露了種姓制度的殘酷。
安納德隨後發表的長篇小說《苦力》(1933)和《兩葉一芽》(1937),廣泛反映了印度工人在殖民主義統治下的悲慘生活情景,還寫了苦力的罷工鬥爭。前者是印度現代文學中以苦力生活為題材的第一部名著。他曾經說,“這些主人公對我來說是親切的,因為他們是我童年和青年時期所熟悉的真人的反映。……他們給過我許多啟示和鼓舞,使我日益成熟,長大成人。”
在這一系列的作品中,安納德首先打破了在題材選擇方面的禁區,擴大了文學表現生活的範圍,著重描寫了社會下層人民的生活,把工人、農民和賤民的悲慘命運作為主要題材。其次,對於這些主題的開掘,他正面提出了印度人民反殖民主義的願望和要求。第三,他在創作中對現實主義藝術原則的運用和革新,對於印度現代文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安納德的其他主要作品還有:《拉盧三部曲》【包括《村莊》(1939)、《越過黑水》(1940)和《劍與鐮》(1942)】、《理髮師工會》(1944)、《偉大的心》(1945)、《七個夏季》(1951)、《一個印度王子的私生活》(1953)、《金色床榻上的沉思》(1954)、《黑夜的力量》(1959)、《老女人與母牛》(1960)、《早晨的面容》(1961)、《道路》(1961)、《拉吉萬提》(1966)和《淚與笑之間》(197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