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

稻子

口語。即稻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六回:“原來鄉下人苦得很,種出稻子都賣了,自己只吃些雜糧。”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趕到收了稻子,一年吃不了的香米稻粥,還剩若干的稻草餵牲口呢!”。稻子,按其生存環境的不同,可以分為水稻(其中的水一貫指淡水)、旱稻(陸稻)、海稻 ,按成熟時期一般又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稻子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單子葉,性喜溫濕,成熟時約有1到1.8米高,葉子細長,約有50到100厘米長,寬約2到2.5厘米。

詞語解釋

口語。稻子指稻生的“子女”,即稻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六回:“原來鄉下人苦得很,種出稻子都賣了,自己只吃些雜糧。”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趕到收了稻子,一年吃不了的香米稻粥,還剩若干的稻草餵牲口呢!”《天工開物·乃粒》:凡稻,土脈焦枯則穗、實蕭索。勤農糞田,多方以助之。

生態特性

稻子屬鬚根系,不定根發達,穗為圓錐花序,自花授粉。一年生栽培穀物。稈直立,高30~100厘米。葉二列互生,線狀披針形,葉舌膜質,2裂。圓錐花序疏鬆;小穗長圓形,兩側壓扁,含3朵小花,穎極退化,僅留痕跡,頂端小花兩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僅留外稃位於兩性花之下,常誤認作穎片。穎果。原產亞洲熱帶。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水稻播種面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而產量則占一半以上。栽培歷史已有6000~7000年。為重要糧食作物;除食用穎果外,可制澱粉、釀酒、制醋,米糠可製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業及醫藥用;稻稈為良好飼料及造紙原料和編織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藥用。1960年7月,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發現特異稻株,第二年認識到這是“天然雜交稻”株,而受到啟發,立志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構想指導下,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野敗”,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頃,攻克了“優勢關”。

1977年,袁隆平總結了10年來豐富的實踐經驗,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82年8月26日,被聘為農牧漁業部技術顧問、全國雜交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是年,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由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頒授獎勵證書和獎金(500萬元)。

2003年10月1~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湖南調研期間,3日專程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充分肯定了他們作出的重大貢獻。

2005年8月13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專程前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了解雜交水稻研究情況,看望袁隆平院士。

2007年1月28日,“和諧中國.2006年度影響力人物”大獎在京頒發,袁隆平位列獲獎首席。

分類

稻子,按其生存環境的不同,可以分為水稻(其中的水一貫指淡水)、旱稻(陸稻)、海稻 ,按成熟時期一般又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

品種簡介

稻子(學名:Oryza)是草本類稻屬植物粳、糯等穀物的統稱。一般所說的稻子是指需要在水田種植的莊稼的總稱,而本草上的稻子專指糯米。“稻”字是從舀字轉變過來的,而舀的本意恰恰就是一個人在石臼上舂米。因為它的口感又黏又軟,所以又叫做糯米。稻子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單子葉,性喜溫濕,成熟時約有1到1.8米高,葉子細長,約有50到100厘米長,寬約2到2.5厘米。稻米的花非常小,開花時,主要花枝會呈現拱形,在枝頭往下30到50厘米間都會開小花,大部分自花授粉並結種子,稱為稻穗。一般稻穗的大小在5到12毫米長,2到3毫米厚度。

分布地域

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稻的總產量占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三位,低於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聯合國將2004年定為“國際稻米年”。

構造

稻子構造稻子構造

稻的植物剖面繪圖稻葉在幼年時,跟雜草非常相似,一樣具有長扁型的外觀,農人多依賴稻葉特殊的葉耳與葉舌來區分。葉耳就是稻葉葉環的兩端長出耳狀之物,葉舌則是稻葉葉環內長出的薄膜。稻葉的葉脈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顯的中脈,呈綠色,在中肋,邊緣或尖端有時也會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鬍鬚狀,細短而多,隨著稻的成長數量會增多,稻株旁也會不斷長出小枝來。

稻成為稻穗後,一株稻穗約開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會形成一粒稻穀。稻花沒有花瓣,也很難看到雄蕊雌蕊,它們都由稻花的內外穎保護著。稻在自體授粉時,雄蕊上的花葯會破裂,花粉相當細小,會隨風力,稻的搖擺,落到隔壁雌粉上頭。與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結合,發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類食用和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在胚芽附近,還有漿狀的胚乳會不斷增加,使子房日漸肥大。外觀上則會看到綠色的稻穀上有細毛,稱為稻芒。

由外而內分別有稻殼(穎)、糠層(果皮、種皮、糊粉層的總稱)、胚及胚乳等部分。

稻的生長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則三到四個月,就能從發芽、開花、完成結實的過成。稻的種子在伸出幼芽的時間僅需兩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葉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氣候溫和的地區,一年可種三期稻。農人選稻種時,多會將其泡在水中,輕而浮起的稻種會被淘汰,剩下來的就會培育成稻苗。

生性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受精受嚴重影響。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系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穀約需水500~800千克。

分 布

生產遍及除南極以外的各大洲。

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據浙江餘姚河姆渡發掘考證,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這裡就已種植水稻,比泰國還早千餘年

中國著名的小站稻主產於天津市,它是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引進的品種在小站地區試種成功,後來經天津南郊的高莊子李氏大地主改良後成為今天的小站稻,它口味好,成飯後鬆軟可口,成為天津的主要糧食產品之一,但是文化大革命中它曾經做為四舊品種停種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改革開放後又在天津南郊大面積種植。

我國水稻基因分離技術取得突破

我國科學家運用獨創的基因分離技術已成功地獲取近兩千條水稻cDNA片段,並研製出國內第一張功能獨特的水稻基因晶片。

這項由浙江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李德葆教授研究組首次提出的模組表達序列標籤技術(M-EST),最近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保護。

晶片上集成的成千上萬的密集排列的分子微陣列,使人們能在短時間內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快速準確地獲取樣品中的生物信息,效率是傳統檢測手段的成百上千倍。它被一些科學家譽為是繼大規模積體電路之後的又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科學技術革命。

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林鴻宣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水稻產量相關功能基因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粒重的數量性狀基因GW2,並深入闡明了相關的生物學功能和作用機理,顯示這一基因在高產分子育種中具有套用前景。相關論文已於4月8日線上發表於國際頂級遺傳學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遺傳改良或基因工程是提高作物產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尋找與高產相關的功能基因對水稻高產育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套用價值。粒重是決定水稻產量的要素之一,它是由多個基因控制的複雜數量性狀,相關分子遺傳調控機理還不清楚。

林鴻宣研究員指導博士生宋獻軍和黃巍等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粒重的數量性狀基因GW2。大量翔實的實驗結果表明,GW2作為一個新的E3泛素連線酶,可能參與了降解促進細胞分裂的蛋白,從而調控水稻穀殼大小、控制粒重以及產量;當GW2的功能缺失或降低時,基因降解可能與細胞分裂相關蛋白的能力下降,從而加快細胞分裂,增加穀粒穀殼的細胞數目,進而顯著增加水稻穀粒的寬度、加快籽粒灌漿速度、增加粒重以及產量。

研究人員通過分子標記選擇方法將大粒品種的GW2基因導入小粒品種中培育成新株系,分別收穫了種於大田的25株。測定每株的產量,與小粒品種相比,新株系雖然每穗粒數有所減少,但由於粒重的明顯增加,最終引起單株產量顯著增加,顯示這個基因在高產育種中具有利用價值。增產效果有待於進一步的小區試驗考察和驗證。研究成果為作物高產育種提供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重要套用前景的新基因;為闡明作物產量和種子發育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提出了新見解。

《自然·遺傳學》雜誌三位評審人對這項研究一致給予高度評價:“我們現在可以通過控制GW2的功能得到合適大小的水稻穀粒,在這一點上我相信這是一項在水稻產量育種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工作”“有關該基因定位克隆、序列分析和轉基因表型鑑定以及E3泛素連線酶的功能實驗是令人信服的”“這是一篇將引起遺傳工作者極大興趣的力作,該論文通過大量而深入的實驗包括基因定位克隆、基因結構分析、功能和表型鑑定等證明該基因控制水稻穀粒大小,為作物種子的遺傳調控機理研究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

水稻的穗型

重穗型:穗粒數在200粒左右,中一穗重5g左右

多穗型:每穗實粒100粒以下

大穗型:每穗實粒120粒以上

重穗型水稻穗大粒多 ,輸導組織發達 ,籽粒充實良好 ,後期莖鞘物質向穗部的運轉快而多。生產上在注重前期田管的同時 ,必須加強後期肥水管理 ,以防早衰 。

稻的分類與品種

由於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據知目前世界上可能超過有14萬種的稻,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新稻種,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是很難估算的。有以非洲米和亞洲米作分類,不過較簡明的分類是依稻穀的澱粉成份來粗分。稻米的澱粉分為直鏈及枝鏈兩種。枝鏈澱粉越多,煮熟後會黏性越高。

(1) 秈稻和粳稻

秈稻(Indica rice):有20%左右為直鏈澱粉。屬中黏性。秈稻起源於亞熱帶,種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長期短,在無霜期長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殼成為秈米後,外觀細長、透明度低。有的品種表皮發紅,如中國江西出產的紅米,煮熟後米飯較乾、松。通常用於蘿蔔糕、米粉、炒飯。

粳稻(Japonica rice):粳稻的直鏈澱粉較少,低於15%。種植於溫帶和寒帶地區,生長期長,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殼成為粳米後,外觀圓短、透明(部分品種米粒有局部白粉質)。煮食特性介於糯米與秈米之間。用途為一般食米。

秈稻和粳稻是長期適應不同生態條件,尤其是溫度條件而形成的兩種氣候生態型,兩者在形態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顯差異(表3—1). 在世界產稻國中,只有我國是秈粳稻並存,而且面積都很大,地理分布明顯.秈稻主要集中於我國華南熱帶和淮河以南亞熱帶的低地,分布範圍較粳稻窄.秈稻具有耐熱,耐強光的習性,它的植物學特性為粒形細長,米質粘性差,葉片粗糙多毛,顆殼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較易落粒等,都與野生稻類似,因此,秈稻是由野生稻演變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粳稻分布範圍廣泛,從南方的高寒山區,雲貴高原到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均有栽培.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的習性,粒形短圓,米質粘性較強,葉面少毛或無毛,穎毛長密,不易落粒等特性,與野生稻有較大差異.因此,可以說粳稻是人類將秈稻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引種後,逐漸適應低溫的變異型.

(2)早,中稻和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區別在於對光照反應的不同.早,中稻對光 照反應不敏感,在全年各個季節種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對短日照很敏感,嚴格要求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通過光照階段,抽穗結實.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變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溫光條件下分化形成的變異型.北方稻區的水稻屬早稻或中稻. (3)水稻與陸稻 水稻種在水田,陸稻種在旱地.水陸稻形態上差異較小,生理上差異較大.水,陸稻均有通氣組織,但陸稻種子發芽時需水餃少,吸水力強,發芽較快;陸稻的莖葉保護組織發達,抗熱性強;根系發達,根毛多,對水分減少的適應性強.陸稻可以旱種,也可水種,有些品種既可作陸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陸稻產量一般較低,陸稻逐漸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區只侖有少量陸稻栽培.

(3)非糯稻與糯稻

糯稻:中枝鏈澱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秈糯,粳糯外觀圓短,秈糯外觀細長,顏色均為白色不透明。煮熟後米飯較軟、黏。通常粳糯用於釀酒、米糕。秈糯用於八寶粥、粽子。

我國做主食的為非糯米,做糕點或釀酒用為糯米,兩者主要區別在米粒粘性的強弱,糯稻粘粘性強,非糯稻粘性弱.粘性強弱主要決定於澱粉結構,糯米的澱粉結構以支鏈澱粉為主,非糯稻則含直鏈澱粉多.當澱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於非糯稻吸碘性大,澱粉變成藍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澱粉呈棕紅色.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強.

此外,在水稻分類學上,根據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長期內需水量的多少,有水稻和旱稻之分。旱稻,也稱陸稻,是種植於旱地靠雨養或只輔以少量灌溉的的稻作,一生灌水量僅為水稻的1/4~1/10,適於低洼易澇旱地、雨水較多的山地及水源不足或能源緊缺的稻區種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