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程集古鎮現存有大量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其數量之多、
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在江漢平原乃至湖北都是獨一無二的。程集古鎮的明清建築主要坐落於綿延近千米的老街兩旁,有保存完好的民居幾百棟。房屋均為前後多進的磚木結構,前面臨街的為商業鋪面,中進為客房或作坊,後進則為住房、貨棧或曬場。每進之間還有天井或廂房,均用木格扇板相隔,門窗一律鏤格,登樓推窗,街景盡收眼底。程集古鎮的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獨具江南水鄉特色。中間的老街是一條1000多米長、4米多寬,由一萬多塊大青石鋪成的石板街,街呈中間寬、兩邊低的鯽魚背型。很多建築、民俗、旅遊方面的專家到程集古鎮考察後,認為程集古鎮的古民居是“最具湖北特色的商埠建築”。“武俠小說之父”金庸先生在其《連城訣》里就多次提到過“程家集”;《槍聲再起》、《老轍》等多部影視巨作都把程家集做為外景拍攝地。
歷史
程家集形成於南宋時期。初為臨江小村,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有一程姓富戶在此建石級碼頭並開設店鋪,後形成集市,始稱“程家集”。至宋末發展為程集古鎮,大致以現今中興街和程集老街為主,已具一定規模。明初,由於該地區發達的水陸交通,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商貿碼頭,各地物資集散於此,享有“小漢口”的美譽。程家集經魏橋逐漸向南岸擴展延伸,形成了今天的三岔街。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程家集更成為江漢平原區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形成了兩條街相交呈三岔型的布局,街道總長約一千米、寬3米用五列青石鋪成,沿街店鋪競列,異常繁榮。清代程家集基本延續明代貿易興盛之勢,一直到民國時期。程集老街現有民居186棟,其中明清建築120餘棟。1985年監利縣政府公布“程家集明代民居群”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程集古鎮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公布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程集古鎮位於處於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兩個凹陷盆地的結合部,地處荊州地區江陵縣、監利縣、石首市三地交界處,素有“一聲雞鳴聞三縣”之稱,是監利西部的門戶重鎮。長江支流程家集河從其南向北環繞古鎮,“西進蜀黔,北通漢口”,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現為程集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作為保存較為完好的湖北古鎮之一,程集古鎮是江漢平原保存原貌最為完好、保存規模最大、傳遞歷史文化信息最直觀的重要古建築群體。古寺廟、古橋、古墩等古建築遍布全鎮。同時,還保留了老茶館、老酒館、老藥房、剃頭鎮、打鐵鋪等傳統作坊。素有鑲嵌在兩湖平原結合部絕版鄉村畫之稱。
程集古街現存有中興街、程集老街和三岔街。北起中心河橋頭,經老街,過魏橋到三岔街文昌宮,全長1千米,寬3至4米不等,整條街道以青石板鋪設,沿老長河而建,街與河的落差較大,整體上形成了“街河平行”的線性空間布局。老街呈典型的“魚骨”型街巷結構,一主多支,街巷主次分明,一條主街貫穿南北,支巷從山牆之間將主街與屋後聯繫起來。“鯽魚背”型青石板街有510米,中間平,兩邊呈斜坡狀,雨水流瀉快。因鄉人多用外加鐵箍的獨輪車作為交通工具,年長日久,街正中間的一條青石板被碾出一道深深的轍痕。依據使用功能,古鎮建築主要分為前店後宅、沿街住宅和公共建築三類。從形制上看,古鎮建築呈現出單幢式、院落式、天井式、天斗式和天井天斗式空間布局的多樣性。
程集街東南端的老長河上,有一座“敞肩單拱”式古橋——魏橋,為邑人魏氏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因此以姓名橋。1935年大水,橋被水毀。1936年,宋順成重建此橋,因此又名宋橋。橋長約20米,寬3.5米,下一券拱,拱高3米,跨度4米,拱為麻石。橋面與橋孔相應,隨拱而拱,成弧形,以青方石與石條構築。拱內頂中央嵌一長0.7米、寬0.3米的石塊,上面正中陰刻八卦圖一幅,圖上方及兩邊刻有建橋時間與建橋人姓名等文字。橋欄柱高1.2米,21公分見方,磨光,金瓜形頂,兩側有槽,嵌石質欄板。此處河水蜿蜒流碧,夾岸林木排青,坐船經過石拱橋下,拱內頂雕刻的八卦圖清晰可見。此外,程集東有永佛寺、西有金山寺、南有文昌宮、北有觀音庵,常年香火不斷。其中文昌宮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至今有230餘年的歷史。
程家集民居
位於監利縣西北。地處監利、江陵、石首三地交界之地。程家集民居建築,座落在延綿近千米的古鎮老街兩旁,現存古民宅80餘棟,民宅大都建於明清時期,均為前後多進的磚木結構民宅,其建築布局均為前鋪後室,每幢房室進與進之間設天井、天斗、廂房,均用木格扇門和木格扇板相隔,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獨具江漢平原水鄉特色,是江漢平原乃至全省保存較完整的古民居之一。程家集民居作為江漢平原民居的一種建築模式,在建築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