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的數量分析

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的數量分析

《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的數量分析》是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張倫俊著作的實體書。

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部關於稅收與經濟成長方式的一部經濟理論研究專著,內容涉及導論、稅收與GDP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基本關係、巨觀稅負與經濟成長關係的實證研究、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的結構分析、稅收政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分析等,適合經濟理論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問題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於經濟。一方面,經濟成長的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決定著稅收總量、增長速度和稅收結構。另一方面,稅收作為重要的調控手段,通過稅率、稅負、稅收優惠等在投資、消費、分配和結構調整等諸多方面對經濟成長產生影響。可以說市場經濟越發展,稅收與經濟成長的聯繫就越密切。過去長時期里,我國稅收制度帶有濃厚的計畫經濟色彩,稅收政策取向以收入為首要目的,調節社會經濟關係效應不明顯,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的矛盾比較突出。為此,中央提出:要完善巨觀調控體系,推進稅收制度改革,充分發揮稅收在促進經濟成長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各級稅務部門以加強稅收分析為重點,從完善經常性稅收收入分析方法入手,不斷拓寬稅收分析思路,實現了由稅收進度、增減情況等簡單對比分析,向巨觀稅負、增長彈性等征管質量情況分析的轉變。尤其是利用稅收與經濟指標的對比分析、時間序列、回歸模型等數量方法,來判斷稅收與經濟成長是否協調等,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與此同時,業內學者也對稅收分析給予熱情關注,一些凸顯數量特色的論著先後出版發表。稅收數量分析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套用出現了喜人景象。但總體上看,由於起步較晚,國內對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的數量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受到諸多隨機因素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的特點;稅率、稅負、稅收收入等數量概念清晰,與相關經濟變數聯繫密切,適宜運用計量模型等數理方法進行研究。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稅收數量分析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50多篇相關論文;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等省部級以上課題;有的研究成果被推薦供全國人大和有關政府部門決策參考,以及受到近百位專家學者的評價引用或文獻參考。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本書依據稅收經濟數據,對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分析。 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導論,從經濟基礎理論角度,簡要介紹稅收與經濟成長的基本關係、稅收在巨觀調控中的作用、稅收分析的基本概念,稅收數量分析的基本方法等。第二章是關於稅收與主要經濟指標的影響分析,著重討論稅收與GDP總量、稅收與投資、消費、進出口、物價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旨在通過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研究稅收與經濟成長的內在聯繫。第三章是對我國巨觀稅負與經濟成長關係的實證分析,比較詳細地討論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巨觀稅負的變化特徵、以及產業稅負、地區稅負等,並通過對不同類型國家稅負的借鑑比較,對我國巨觀稅負水平進行評價;提出我國巨觀稅負的最優區間估計。第四章是從結構關係角度,探討稅收與經濟成長的內在聯繫,包括稅收與產業結構、稅收與區域結構、稅收與所有制結構之相互影響等。第五章側重討論稅收政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效應,包括稅收與政府關係,促進循環經濟,以及稅收對建設和諧社會的支持;稅收優惠政策的調整;稅收乘數與我國稅收乘數效應等。第六章是從計量角度,討論增值稅等主要稅種的預測與估算問題,介紹了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多元方法、以及博弈論原理在稅收數量分析中的套用等,並給出各種方法的套用例證。 注重數量分析是本書所追求的寫作特色,比如說: 1.在分析稅收與GDP等指標關係時,本書不僅運用了常見回歸模型等,還引用了嶺回歸分析法,解決了GDP、居民消費等指標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並藉助軟體篩選嶺回歸係數,解決了稅收模型中自變數係數與實際意義不相符的符號問題。 2.在討論稅收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時,本書運用了典型相關分析法,選擇了一組稅收經濟變數和一組居民消費變數,即所謂兩個典型變數,進而通過典型變數的研究,揭示兩組變數之間影響關係。無疑,這比只考慮單個變數關係,信息量之凝聚,結論之相對全面,均具明顯優勢。 3.在結構關係分析中,作者構造了“協調係數’’指標,用以反映產業稅收貢獻與經濟貢獻的協調程度。定義:產業稅收協調係數。產業稅收比重/產業GDP比重。協調係數明顯大於1或小於l時,說明稅收貢獻與經濟貢獻不協調,否則基本協調。類似地,還有地區稅收協調係數等,為客觀評價產業、地區稅收與經濟成長關係是否協調提供了參考。 4.聚類分析法套用。對地區稅負作聚類分析,結果使一些較發達地區與較貧困地區聚成一類,由此反映地區稅負的不平衡。實際上,一些多因素多指標的分類問題,套用聚類分析方法非常方便。聚類分析還可以對於其他方法確定的數據分類進行檢驗,也可以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取得更好的分析效果。 5.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都可以簡化數據結構,即把多個指標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但主成分分析重點在於從觀測變數到主分量的變換上,將主成分表示為原觀測變數的線性組合。因子分析的重點在於從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到觀測變數的變換上,將原觀測變數表示為新因子的線性組合。本書給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的例子,共10項指標,用兩個主成分就可以擁有原10項指標93.7%的信息量。而因子分析通過‘旋轉”,載荷結構的實際意義進一步合理解釋。進而可計算出因子得分,排出地區位次。 6.關於博弈論原理的套用,本書給出兩個例證:一是稅務稽查與偷稅逃稅的博弈分析,結果:無論是靜態模型,還是動態模型,遏制偷逃稅,關鍵在處罰力度。二是中央與地方稅收分成比例的博弈分析,這實際上是對中央與地方稅權劃分問題的一個數量詮釋。從討論得結果來看,似乎難能有一個兩全其美的“博弈解”,由此映射出現行財稅體制的一個難題。 以上所提及的一些方法並非本書的創新,但就稅收分析的套用而言,具有一定實踐意義,也使我們有所啟發。說明將數理方法套用於稅收分析,推進稅收分析的數量化科學化是可行的。 當然,由於作者的水平有限,錯漏與不妥在所難免,期待著讀者的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