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

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

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已有五十年辦學歷史,坐落於秭歸新縣城——茅坪鎮天問路8號,占地面積63畝,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總投資2700餘萬元。

基本信息

辦學條件

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 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

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已有五十年辦學歷史,坐落於秭歸新縣城——茅坪鎮天問路8號,占地面積63畝,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總投資2700餘萬元。現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是由原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與太坪高級中學於1997年秋合併而成,合併後採用一校兩點(兩個教學點)的辦學模式發展,1998年夏隨縣城整體東遷至茅坪鎮天問路,兩個教學點勝利大會師,會師後學校抓住“普九”高峰的機遇,不斷擴大辦學規模,至2006年春學校有5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669人,教職工183人,專任教師152人。五十年來,風風雨雨,滄海桑田,學校由小變大,由幾間平房到高樓聳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也走過了曲曲折折的道路。

原秭歸二中

原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創辦於1956年秋,創辦時名為秭歸縣第二初級中學。當時學校只有磚木結構的平房3棟(占地909.03平方米)。招收一年級學生165人,分三個教學班,教職工9人,學制三年。

為了搞好教學研究,根據《中學教學研究組工作條例》(草案)的精神,1957年分文、理科建立教研組,設定了兩個教學研究室。次年秋招收新生兩個班,全校共五個教學班,學生263人(其中女生72人)。

1958年春,學校建立黨支部,加強了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當年,根據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貫徹“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學校開展了“綠化校園”、“勤儉建校”的活動,種植了大量的樹木,並大辦工廠、農場,試製磷肥、肥皂,到郭家壩區平和鄉大金坪村種糖蘿蔔。秋季招收新生三個班,學生145人,至此二中成為建制三個年級八個教學班的國中,共有學生383人。

1959年7月,第一屆國中生畢業,三個班共119人。秋季招收新生三個班,158人,仍保持三個級8個教學班,共有學生422人,教職工25

1966年,繼六月二十日在縣一中試點開展文化大革命之後,縣以下學校集中到城關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於是停課鬧革命開始。八月八日“十六條”下達,十月,“紅衛兵”外出串聯,十二月,“紅衛兵”歸來,開始“造反”,學校癱瘓。

1967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支“左”,秭歸縣人武部派人來校開展軍訓。“七·二O”事件後,學校大鬧資產階級派性,年底建立“革命委員會”。

1968年10月,“老三屆”學生370人(66屆3個班135人,67屆3個班135人,68屆2個班100人)離校到農村。此後學校停止招生。

1970年,學生招生廢除文化考試,實行“推薦選拔”制度,學制改為兩年,春季開始招收高中一年級3個班,學生150人。

1971年春,國中改制為高中,學校更名為秭歸縣頭道河高級中學。

1972年春,又招收一年級新生三個班,由春季始業改為秋季始業,所以1971、1972兩年的學生在校時間是兩年半。從1971年春到1984年秋止,頭道河高中一直保持著兩個年級7個教學班的規模,共培養了11屆高中畢業生。

1983年秋,根據宜昌地區教育局的通知精神,招收高中一年級新生,學制由二年改為三年。因此,1985年暑期,頭道河高中無畢業生,這年秋季招收2個高中班,成為具有3個年級8個教學班規模的中學。1986年—1991年,學校每年招收新生2個班。1992年—1995年,學校每年招收新生3個班。1996年招收新生6個班,學校規模擴大至11個教學班,教職工58人,專任教師45人。

學校自創辦後,就積極開闢“勤工儉學”項目,增強造血機能,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整體辦學效益。

1957年修建學生宿舍兩棟,磚木結構,平房,建築面積392平方米,1959年修建學生宿舍一棟,磚木結構,平房,建築面積392m2。

1982年修建學生宿舍一棟,磚混結構三層,每層八間共24間,建築面積792平方米(後改為教工宿舍)。

1985年修建學生宿舍一棟,磚混結構,建築面積541.2平方米(後改為教工辦公室)。

1986年修建一個單元教工宿舍樓,磚混結構,四層8套住房(兩室一廳),這是當時學校最好的住房,解決了部分教師的住房問題。

1990年,拆除1959年修建的學生宿舍,在此地基上修建教室一棟,磚混結構,五層,計十八間,建築面積1472.8平方米。

1990年,教職工46名,學生330人。

1991年,教職工48人,其中進修3人,工友9人,後勤管理4人,實驗員1人,油印1人,執教30人(本科11人,合格學歷36%,專科17人,中師2人),學生269人。

1993年12月4日,頭道河高中更名為“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添置鐵床25套,解決學生的住宿問題,維修公路30米,人行道35米,解決了行車難和師生行路難的問題。

1994年春,投資1.14萬元,為每個班配置了一台黑白電視相和電視櫃,吊扇兩把,投資2310元,安裝了閉路電視。

1995年秋,投資7400元,維修學生寢室,投資6750元,添置學生課堂凳,投資3000多元解決辦公樓和老教師宿舍樓的屋面防水;投資4000元,修建配電房,改造電線,消除了隱患;投資10000元,發放教職工烤火煤、白炭,投資8000元添置圖書;投資4700元改善廣播室。

1995年秋,教職工62人(含退休)9個教學班,學生354人,校園占地面積21300m2,校舍建築總面積5052.6m2,其中框架結構2335平方米,磚混結構942.5平方米,磚木結構1681.1平方米,土木結構93.3平方米,加上體育、水電等設施,校產共折合人民幣270多萬元(房屋折價176.9萬元)。

四十年來,學校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上千名專業人才,為秭歸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的建設者。辦學效益得到了社會各屆的認可。1964年和1965年,在縣舉辦的桌球比賽中,均獲團體冠軍。1965年獲男女單打冠軍。1966年的桌球比賽獲團體亞軍。1988年,學校教職工男子籃球代表隊參加縣教育工會組織的比賽榮獲全縣第三名。1989年又參加全縣各戰線都參賽的籃球比賽,榮獲全縣第四名。1995年參加“金路杯”籃球賽,獲第一名。1998年12月參加縣教育工會組織的籃球賽獲第三名。截止1997年8月,學校共培養10屆國中畢業生,25屆高中畢業生,據不完全統計,自1978年恢復高考至1997年,19屆畢業生,(1985年無畢業生)高考錄取本科140人,專科179人(含電大),中專115人。這些畢業生中有不少人通過在高等學府的深造或踏入工作後的勤奮努力,現今已成為各級黨政機關、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及其它企事業單位的中流砥柱。六七十年代畢業的韓永、王彪、鄭光照、崔邦焱及1982年畢業的向松祚堪稱這莘莘學子中的傑出代表。韓永,現任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彪,現任廣州軍分區政治部主任;鄭光照,曾任內蒙古自治區勉渡河農場黨委書記兼場長;崔邦焱,現在國家教育部財務司工作;向松祚,博士研究生,曾任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分行信貸部主任。

數十年的辛勤耕耘,學校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1996年10月,縣委、縣政府批准秭歸二中遷入新縣城;1997年9月又同意將“縣二中”與“太坪高中”合併遷至新縣城,定名為“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從此,學校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眼前。

原太坪高中

1958年9月,兩河口國小(校址小地名牛首岩)附設了一個國中班,學生80名。時任校長李民生,教導主任龔本學。1959年秋,國中班遷至太坪村三組(小地名太平庵),與肖家坪國中撤消後轉進的30名學生一起,分成兩個教學班,又新招一年級兩個班,此時學校正式命名為太坪初級中學,學制三年。

太坪國中與太坪國小毗鄰,中小學生常年600人左右,學生活動場地非常狹小。1963年縣教育局撥款,在王家埡村九組(小地名杉樹口子)修建新校舍,當時建有集教學、辦公、住宿於一體的土木結構的綜合樓一棟,兩層800平方米,廚房一棟180平方米,學校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合8.09畝。

1958年—1966年,學校始終保持6個班的規模,學生300人左右,教職工20多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1968年,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1969年10月國中“老三屆”(應於1966、1967、1968年畢業)6個班,學生300多人畢業離校。

1970年春季,學校開設高中班兩個、學生67人,學制二年。學校遂更名為“太坪高級中學”。1972年實行秋季始業。

1971年—1982年,這十二年間,學校始終保持兩個年級5到6個班的辦學規模,總計招收新生1345人,培養畢業生1149人。

1983年,學制恢復為三年,是年9月,學校改名為太坪農職業高中,招收新生78人。由於學制的變動,1985年無高中畢業生。改為農職高中以後,因缺乏專業教師和實驗基地,所以開設的仍然是普通高中的課程。

1983年至1989年這7年間,累計招收新生633人,培養畢業生458人,1989年,又恢復為農村普通中學,校名恢復為太坪高級中學。

1992年,因受招生指標的限制,太平高中沒有招生,所以1995年,學校無畢業生。1990年—1997年這8年間累計招收新生618人,培養畢業生546人。

太坪高中自創辦之後,就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的大力支持,辦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1972年,新修一棟土木結構的平房,六間教室,面積為430平方米。

1980年,新修一棟土木結構的綜合樓,供教師辦公、住宿用,面積為700平方米。

1981年,學校買下緊靠學校的已經報停的小水電站的宿舍120平方米和機房50平方米。

1983年下半年修建磚混結構的教學樓一棟三層450平方米,1984年交付使用。

1990年,把原有的六間平房教室拆除,新建一棟磚木結構的廚房、飯廳280平方米和一棟磚混結構的實驗樓300m2。

1991年秋,在鳳凰村一組征地1.2畝,並買下該組村民周祖鎬的養豬場和飼料加工廠,繼而投資將豬場原有的土木結構房屋翻蓋成磚混結構的房屋,面積280平方米,將飼料加工廠改造成一個250平方米的釀酒廠,自此,學校勤工儉學有了龍頭項目。同時修通了學校至鳳凰預製廠長0.5公里的公路,解決了交通不便的問題。

1993年—1994年,縣教委撥款46萬,修建一棟六層(不含防潮層)34間165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的學生宿舍,可供800名學生住宿。經過不斷擴建,截止1994年底,學校占地面積達到8659平方米,合12.98畝;校舍10棟,建築面積4830平方米;兩個運動場,計4500平方米。建有兩個籃球場和一個排球場。

太坪高中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讀書的好地方。39年來,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太平高中的教職工愛崗敬業,紮根深山辦教育,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效益,贏得了社會好評。

在德育方面,學校以黨支部為龍頭,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組織的作用,樹立全員育人意識,實行班級群體工作責任制,認真貫徹執行《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積極組織報告會、演講會、主題班會、社會調查等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活動。本著正面引導的原則,做好深入細緻的政治思想工作,形成了較好的校風、班風、學風。學生中艱苦求學,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層出不窮。39年裡,受到縣、市(地)表彰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和優秀共青團員總計58人次。

在教育教學方面,學校以教研組為陣地,積極開展新教師上匯報課,青年教師教學比武,中高級教師上示範課,教學經驗交流會等教研活動。1988年9月,制訂了《常規教學管理細則》,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本校教學實際,對備、教、批、輔、考、各個環節作了具體要求,狠抓教學過程的管理,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在1979年全縣高中數理化競賽中,魯立志、鄭光安分獲高一、高二數學第一、三名,宋發傳獲高一化學第三名,從1990年實行高中畢業會考以來,會考合格率平均在98%以上。截止1997年底,太坪高中一共培養了7屆國中畢業生,24屆高中畢業生,為我縣工農業戰線培養了大批有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同時也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定數量的人才。據不完全統計,自1978年恢復高考至1997年,18屆畢業生(1985年、1995年無畢業生),高考錄取本科6人,專科60人,電大生87人,中專104人。

在體育方面,經費不足,器材缺乏,體育教師就帶領學生自製標槍、槓鈴等體育器材,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每年春季舉行達標運動會,秋季舉行籃球運動會,冬季開展長跑運動,學生體育合格率達98%以上。在1990年和1993年的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中,太坪高中分獲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二名、第三名。鄭坤、梅清華、文方、王雄、蘭平遠等五名體育考生,考入宜昌師專體育科(系)。

在美育方面,學校按照大綱,開設美術和音樂課,並認真組織了相關的教學,同時利用勞技課,引導學生學習攝影基礎知識。學校經常舉辦歌詠會、書法比賽、繪畫攝影作品展覽、文藝晚會、美學講座等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文藝、美術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美學修養。1989年縣教育局舉辦全縣中小學生書法繪畫比賽,譚鋒同學的繪畫作品和硬筆書法作品分獲高中組第一名、第二名,宋斌同學的美術作品獲高中組第三名。鄭光虎同學的軟筆書法作品獲高中組第三名。學校獲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1990年譚鋒同學考入沙市工藝美術學校,他是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我縣被錄取的第一名美術考生。

歲月流逝,轉瞬間,太坪高中走過了39個春秋,歷經風雨,終於尋求出一條生存發展之路——以質量求生存。39年來,學校培育了數以千計的畢業生。如今,他們正活躍在縣內外各條戰線,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作貢獻,他們之中湧現出不少優秀人才,貴州省委黨校副書記、副校長魯成發,宜昌市國稅局局長周宗龍,宜昌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永平;三峽建行副行長羅澤民,曾經留學澳大利亞、2001年應邀赴英國講學的武漢大學數學計算中心學者王祖祥,宜昌市水電工程團團長宋全昌,秭歸縣委辦公室主任魏啟揚,縣政府辦公室主任付瑞成等,都曾先後就讀於此。

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太坪高中於1997年9月與頭道河高中合併為新的秭歸二中,並於1998年8月東遷茅坪。

新秭歸二中

三峽工程動土興建,縣城東遷茅坪,縣政府的高中進城決策,給秭歸二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二中人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克難奮進,歷盡艱辛,譜寫出二中辦校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1996年10月,秭歸二中在新縣城西北隅爭取到一席之地,遷建工作進入籌備階段。按照政府規劃,學校的規模是24個教學班,校園占地面積為36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2539平方米,按“1993定額”計算,總投資需1235.6萬元,而移民補償僅200.04萬元,資金缺口高達1035.56萬元。

1997年9月18日,“秭機編[1997]21號文”同意將“縣二中”與“縣太坪高中”合併遷至新縣城,定名為“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未遷之前按一校兩個教學點模式運行,學校招收新生6個班。

1997年10月13日,秭歸二中新校奠基,學校雖屬二期移民,卻要一期搬遷,因此建校僅有10個月時間。歷經300天的日夜奮戰,一所占地60畝,建築面積15803m2,總投資2100餘萬元的新二中在新縣城的西北隅拔地而起。

師生們帶著對新校園的幢憬,積極醞釀搬遷計畫。不料,天公不作美,長江流域發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阻斷了至茅坪的唯一通道,洪水沒有阻擋二中人的搬遷決心,運輸車輛繞道長陽而行,終於取得搬遷的最後勝利,1998年9月1日如期開學,該年招收新生8個班,464人,在校學生1022人,19個教學班,教職工89人。

搬遷後的二中抓住“普九”高峰的機遇,不斷擴大學校規模。

1999年9月,招收新生590人,在校學生1248人,22個教學班,教職工101人。

2000年9月,招收新生460人,在校學生1404人,25個教學班,教職工110人。

2001年9月,招收新生823人,在校學生1816人,28個教學班,教職工116人。

2002年9月,招收新生924人,在校學生2187人,33個教學班,教職工134人。

學校清醒認識到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性,在還債的同時,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教育投入,於1999年投資31.5萬元,建成語音室、微機室;2002年春,投資23.5萬元建成雙向視訊系統和低音廣播網。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間等正在籌建之中。圖書館、學生公寓也於2002年12月破土動工。

學校繼承原有的經驗和傳統,創造性開展工作,狠抓管理,深化內部改革,推行“校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的四制改革,激活教師的內在潛力。構建“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三層管理體制,完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法治校、以德治校。

新學校、新管理、新氣象。

教育科研頻傳佳音,語文組《樹蕙》校刊聲名遠播,生化組《生化導學》備受學生歡迎。2000年5月,學校成功承辦宜昌市歷史創新教學研討會。2002年3月宜昌市高考政治備考會在二中召開,“高級中學教師創造性教學研究”的課題,於2002年6月獲省教育廳批准立項,並列為湖北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

以美術為突破口,走“合格+特長”之路,特長教育已結豐碩成果。1997年4人全部上線,1998年杜江同學成為秭歸縣第一個獲美術專業本科合格的考生,2000、2001年美術考生分別上線10人,2002年上線人數增至23人。

整體辦學效益迅速提升,教育質量大幅度提高,高考上省線人數一路攀升。1998年上線1人,1999年上線8人,2000年突破個位數,上線42人,一舉躍居宜昌市山區同類學校之首,2001年上線56人,2002年上線人數升至三位數,達到175人,至此,秭歸二中高考上線人數連續三年居宜昌市山區同類學校之首。2005年高考一次上省線611人,其中上本科線425人,本科上線率達55%,實現了搬遷後六年六大步跨越。二中現任校長——向華,將帶領二中邁向更輝煌的明天!更加全面的貫徹科學發展觀!為了學生的一切而拼搏!

回顧過去,豪情滿懷;展望未來,信心百倍。二中人將會以更加堅實的步伐,和著時代的旋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再鑄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