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滑縣的秦氏絹藝,始創於明崇禎年間,興盛於清朝中期,歷經四百多年的文化洗禮和秦家代代藝人的發展和創新。 “秦氏絹藝”均為手工製作,做工細膩,始終保持不變質、不退色、不變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其作品“蟈蟈白菜”堪稱華夏一絕、國之瑰寶。“秦氏絹藝”系家族傳承,目前已傳至第13代,譜系清晰。“秦氏絹藝”表現內容寬泛,仕女人物,花鳥昆蟲,果蔬等無所不能,皆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尤以“白菜蟈蟈”為其代表作,名揚海內外,在國際工藝品市場上,有較高知名度。“秦氏絹藝”有較高觀賞、收藏價值。
蟈蟈白菜
秦氏絹藝在四川成都舉行的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簡稱“非遺節”)上剛一亮相,就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作為民間工藝的絕技!“秦氏絹藝”因為它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受歡迎!而且行銷海外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華夏一絕!先後被河南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蟈蟈鳴聲聞千里,大地似錦百財聚,童叟喜取百年樂,詠唱祖國富強曲” 這是書畫大師啟功先生.1986年見到絹蟈蟈時! 當即揮筆寫下的讚美詩句。馮驥才觀看“秦氏絹藝”後題詞:“秦氏絹藝,華夏神品”!
一隻絹蟈蟈通常由6種絹製成,製作一隻蟈蟈約需二十天時間,118道工序。非常繁雜耗時,這就使得秦氏絹藝在我國的絹藝門類中成為難度最大的技藝之一。
絹蟈蟈,這樣一件藝術品草蟲,如何稱為真?眼觀之,大眼圓瞪,翅薄而透,後腿似強有力地蹬著地面,腿刺清晰可見,細如髮絲的長須驕傲地翹起,就連白肚子上的鱗片也細緻整齊。手觸之,後腿堅硬如鐵,大肚虛軟,捏而癟,須柔,倒撫可以感覺到上面根根略澀的絨毛。此時,不由讓人想到了“栩栩如生”一詞,或者“栩栩如生”也不能完全表達親眼目睹秦氏絹藝的這些絹蟈蟈的感受。
絹藝使用的絹非常講究,大緞子、平緞子、縐緞、綾子、紡綢、喬其紗、洋紡......不同的絹使用起來效果也絕對不同。一隻絹蟈蟈通常由6種絹製成,須、頭部、身體、翅膀、腿、鱗片材質各不相同。其製作工藝複雜自無法細說。單是須,便有40道工序。它抽自雪白的絹絲,最終卻形成由粗漸細、帶有絨毛的赫色硬須。且不同的蟈蟈其鬍鬚並不相同,有覓食的、備戰的、喝水的、休息的,構成一隻蟈蟈極好的狀態寫照。再看白菜,色彩鮮艷,層次分明,白菜的每片葉都嚴實地裹到一起,就連白菜的根和須也都做的相當逼真。 雖然白菜做起來工序比蟈蟈少,只有48道工序,但白菜也同樣是用絹,經過一系列的流程做出的。就這樣!經過藝術家的妙手匠心, 兩隻蟈蟈趴在一棵大白菜身上,就變成了秦氏絹藝的代表作“蟈蟈白菜”。
“絹藝”故名思意就是用絹質材料手工製作的工藝品。主要作品有人物、鳥類、植物、草蟲等。件件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均能以假亂真。該工藝選料嚴格,做工細膩複雜。僅一隻蟈蟈就需118道工序,用時20日。作品講究“氣、韻、味、趣”。氣正、韻高、味厚、趣雅。堪稱華夏一絕,“國之瑰寶”。
秦氏絹藝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內容豐富。作品構思巧妙,結構嚴謹,工序繁雜,栩栩如生,真假難辨,給人自然真實之感和美的享受。秦氏絹藝均為手工製作,做工細膩,始終保持不變質,不褪色,不變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真不愧是秦氏絹藝的後代傳人啊!
秦氏絹藝的作品被國家、河南省、安陽市等博物館收藏。遠銷全國及海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世界》雜誌、河南日報、河南電視台、中國百姓權益網河南頻道、安陽電視台、河南大河報、河南今日安報、安陽電視台等多家媒體雜誌給予多次報導。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願秦氏絹藝能繼續發揚光大,傳承中國偉大的民間藝術,將絹藝這項事業做到輝煌的頂點。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河南人、每一個安陽人都將為之而感到自豪。願秦氏絹藝能走向全國,邁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