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莊村

秦印莊村

秦印莊村位於昌黎縣十里舖鄉北段,東臨東山馬莊,村南有自東向西流向的時令河,村西為農田糧墾,北臨耿莊村。位於“鳳凰山”正南腳下,秦印莊村村依山傍水而居。 據村頭墓碑記載,秦印莊村自明朝初期由山東秦姓人家遷至此地得名“秦莊”。後與盧龍縣遷來的印姓人家建立“印莊村”兩村相鄰而居。後於1938年兩村合併為“秦印莊村”。

方位

秦印莊村位於河北昌黎縣十里舖鄉北段,東臨東山馬莊,村南有自東向西流向的時令河,村西為農田糧墾,北臨耿莊村。位於“鳳凰山”正南腳下,秦印莊村村依山傍水而居。

沿革

鳳凰山完全國小 鳳凰山完全國小

據村頭墓碑記載,秦印莊村自明朝初期由山東秦姓人家遷至此地得名“秦莊”。後與盧龍縣遷來的印姓人家建立“印莊村”兩村相鄰而居。後於1938年兩村合併為“秦印莊村”。秦印莊村一直以來都由昌黎縣十里舖鄉管轄,解放後,1953年秦印莊村建立第一個行政機構——也是人民公社的雛形“初級社”。

環境設施

秦印莊村村居民區所在地呈不規則長方形,全村整體面積約120畝,並由新、老村整合而成,全村房屋占地面積老村60畝,新村60畝,村內道路及坑塘面積約15畝,實用耕種面積540畝,1949年建國後全村人口統計為415人,2015年全村人口統計為726 人。

秦印莊村轄區內有昌黎鳳凰山完全國小第三校區一所,全村於1971年開始供電,為全村百姓解決照明問題,在以後的村建設中逐年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

2012年村內修建自來水供水系統一套,2015年修設第二套備用自來水供水系統。經過全村50年努力的鄉村建設,全村已實現水電灌溉的全面配套設施及水電工程的建設工作,完全能夠滿足全村生活生產用水用電的全部需求。1987年由昌黎至盧龍縣的省級公路沿村而建,更加完善了村民出行的便利條件。自2015年以來全村路面硬化工程面積占全村道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實現了村級公路的硬化目標計畫。

村內建設有村支部、村級圖書館、衛生室及村民活動廣場,並在全村設有垃圾回收點,滿足了村內整潔衛生的優良環境條件。

文化教育

秦印莊村每一屆村領導班子都及其重視教育發展。建國後1953建立村級國小一所,學校設立1-4年級四個班。

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教育收到嚴重衝擊,學生停課“鬧革命”,部分教師遭受不公平批鬥,教學質量下降。1968年國辦國小改為集體辦國小,此後一段時間國家不再向國小派遣教師,秦印莊國小教師由村大隊從本村的社員中擇優錄取稱為民辦教師,村民辦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教學。

碾子 碾子

1978年改革開放,國小恢復到文革前的辦學模式,由集體辦學校改成國辦國小,這一年縣政府第一次向村國小派遣教師進行教學,教學質量有所改善。

1987年鄉鎮及周邊七個自然行政村籌備資金,選定在秦印莊村建設新國小校園,前後投資25萬餘元,占地19畝,興建教學樓一所共三層,自此鳳凰山完全國小落成,屆時周邊七個行政村的適齡學生統一進駐完全國小進行學習教育,同年秦印莊國小舊址拆除,也代表著新舊教育制度的更替。

鳳凰山完全國小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周邊各村對下一代的學習教育。由縣政府教育局派教師來學校任教,學校隸屬國辦國小,教育教學質量也顯著得到提高,學校對教育教學各項指標都能如期達標,初考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逐年都有一批批優秀的小學生考入縣重點中學。為國家輸出大量優秀人才,體現了該國小對教育事業的推進發展。

醫療衛生

在舊社會秦印莊村缺醫少藥,小病遭罪,大病等死是當地流傳的順口溜,當時因醫療水平落後,天花、水痘及各類傳染病相繼爆發,給秦印莊村的村民造成的恐慌籠罩全村。解放後國家努力改善醫療衛生環境,提高醫療水平。1965年國家推行合作醫療,秦印莊村級衛生所成立,後由鄉級政府派遣醫生入住為本村村民服務,為本村村民尋醫問診,解決了許多病人的實際問題。合作醫療持續到1983年終止,赤腳醫生更名為鄉村醫生,考取醫療資格後在鄉村行醫。2009年國家再次在農村推行合作醫療,這次國家對合作醫療投入大量資金,參加合作醫療的村民就醫、買藥,國家報銷大頭,村民拿小頭,村民基本全部參加合作醫療的體制改革,享受到農村合作醫療帶來的優惠政策。2015年村內有鄉村醫生耿艷麗擔任全村的合作醫療鄉村醫生工作,村民生病到醫院就醫,享受國家規定比例的報銷醫療費用,基本解決了村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後顧之憂。

農業

全村共有耕地約540畝,因該地區處於依山而居,所以土地面積貧瘠,土地屬於沙土地質,不適合耕種糧食作物,該村一直都以種植葡萄為創收根本,據記載當地葡萄種植歷史可以追述到400年前。所以因該村地域的優勢,解放初期該十里舖鄉就被譽為水果之鄉,以種植葡萄等水果為主要農業經濟來源。

副業

秦印莊村村民從事葡萄種植生產以外也有著其他生產事業,自改革開放後,昌黎生產出的第一瓶乾紅葡萄酒就是由本地種植的酒葡萄釀造而成,從此全村開始大規模種植酒葡萄,成為了全縣各大酒廠企業的葡萄酒原料供應方。為了不浪費土地資源,農戶在酒葡萄壟田旁種植花生、大豆等農作物,同樣給村民增加了額外的經濟收入。

水塔 水塔

自80年代後秦印莊村的動物養殖業也逐漸興起,農業特色化養殖以及特有農作物種植、培育也有著成功的經營生產經驗。村內生豬養殖戶3家、狐貉養殖戶4家,帶動了全村養殖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村內有特種葡萄苗木基地3家,培育各種葡萄品種數十種之多,每年本村培育的葡萄苗都要銷售到全國各地的葡萄種植基地。對全國葡萄種植產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村民生活

改革開放前,秦印莊村收入很低,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當時村里流傳著一句話“白薯乾兒是細糧、雞屁股是銀行”,村民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十分困難。改革開放後,秦印莊村的特有農業模式得到體現,教育、衛生等事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成倍增長,脫貧致富。到2015年村民年收入人均在10000元左右,戶戶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現在村里也流行一句話“穿新衣、住新房、開轎車、想粗糧”。農民娛樂生活也豐富多彩,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村民到村小廣場上跳廣場舞,並在各廣場舞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既豐富了村民的生活也提高了村民的身體素質。

鳳物傳說

秦印莊村自明朝開始建村就有著獨有的文化基礎,建國前村內設有土廟兩座(一座位置在村委會後身100米距離,第二座設立在印莊村中),解放後1966年破四舊立四新運動中被拆除。村內搖把井三口(鳳凰山腳下南300米一口,村委會北50米一口,印莊村中一口),解放前一直使用,直到解放後1966年前後全村實行用水系統建設,挖設大口井3口,1974年修建水塔後,才對搖把井棄用。村北是著名的鳳凰山,全村背山而建,鳳凰山自隋朝就已有記載,鳳凰山原名“道者山”起初山上建有避風堡一座(損毀年份不詳,但仍有遺址尚存,當地名為“炮樓”)。村南有時令河一條名為“沙河”,沿河北側有楊樹林一片,林木青翠、林海茫茫。1986年左右為了擴大耕種面積,對楊樹林進行了伐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