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沿革
中國唐代前期所實行的賦役制度。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礎上﹐制訂了租庸調賦稅制。唐初均田制規定﹕中男(年16~20歲)﹑丁男(年21~59歲)受田100畝(其中80畝為口分﹐20畝為永業)﹔老男﹑篤疾﹑廢疾者40畝﹐寡妻妾30畝﹐道士30畝﹐女冠20畝﹔官員受田有永業﹑職份和公廨田之分﹐郡王﹑國公至五品官員﹐永業田從100頃至5頃等差。六品官以下在本鄉分配。在此基礎上規定租庸調的征課標準為﹕租﹐每丁納粟二石﹐嶺南諸州納米(上戶1.2石﹐次戶8斗﹐下戶6斗)﹔調﹐每戶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產布之鄉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每丁每年為官府服役20天﹐遇閏加二天。此外﹐有事而加役15日者免調﹐加役30日者租調皆免﹔但連正役不得超過50日。不親自服役者﹐可納絹代役﹐每日絹三尺。貴族免役。租庸調製的特點是﹕稅制的基礎為均田制﹐課稅以人丁為本﹐按丁受田﹐按田徵稅。基本精神是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
唐代租庸調製度﹐不因增加生產而增稅﹐也不因怠耕而減其租﹐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不因勤勞而加重力役﹐不以游惰而減其庸﹐有利於農民附著土地﹐也有利於調動生產積極性。唐代陸贄認為﹕此法:“其取法遠﹐其斂財均﹐其域人固”(《新唐書.食貨志》)。後因戶籍不常清理﹐人口變動得不到及時調整﹐土地買賣兼併﹐加上安史之亂以後﹐局勢動盪﹐民戶棄地逃亡﹐唐社會經濟遭到破壞﹐財政制度混亂﹐到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均田制已無法繼續實行。租庸調製失去存在基礎﹐遂於德宗建中元年(780)為兩稅法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