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由劉海峰教授主編,張亞群教授副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全書共87萬字,匯集了海內外專家學者關於科舉制與科舉學諸多問題的多學科、多方位的探討、研究與分析,從多學科的角度探討了科舉制度的廢止與科舉學的發展,為現實考試制度提供歷史借鑑,對深刻認識到中國社會的特性和傳統文化的命運頗有價值。
作者簡介
劉海峰,1959年生,福建人,現任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已出版《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等著作6部,發表《科舉學發展》、《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的影響新探》、《聯考改革中的全局觀》、《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等論文100多篇。
目錄
百年之際論科舉(前言)
科舉蓋棺未論定(開幕式發言)
中國科舉考試及其近代解釋五論
科舉制是對封建宗法制度的革命
科舉制度對公平的追求及其對自身的戕害
“累人”的科舉
制度之良與運作之失:科舉制演變過程檢討
科舉制百年祭
科舉停廢與近代鄉村士子:以劉大鵬、朱峙三日記為視角的比較考察
中華帝國後期的科舉制度
再論科舉制度的定義和形成時間
從舉子的立場來看唐代的科舉:關於禮部試特點的一篇試論
宋代科舉封彌謄錄製度述論
宋代的科舉與士風
戰亂時期的科舉考試:以南宋初期為例
宋代書判拔萃科考
朱熹在中國科舉史上的地位
科舉停廢的歷史:立足於元代的考察
論明代科舉中試《四書義》之出題
明代科舉考試思想述論
歷代狀元遭際考索
宋元時期科舉中的高麗進士
越南科舉的歷史與研究狀況
越南儒學教育與科舉
科舉制度在越南的移植與本土化:以試書算科為例
科舉制與社會穩定的政治學研究
宋代科舉與輿論的關係
南宋鄉飲酒禮考
論宋代的“教刑”:士人應舉以及犯法問題
借鑑科舉法完善考試法
從現代心理測量學看中國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古代書院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科舉制對私人藏書的影響:兼論私人藏書對教育事業的貢獻
洋八股文:廢科舉興西學影響下的產物(摘要)
科舉制度與聯考改革:當代大學生“科舉與聯考印象”問卷調查
我國考選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兼談我國重點高校錄取名額投放問題
科舉試賦及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
論清代科舉八股文的衡文標準
宋代中國科舉社會的形成:以明州慶元府為例
從小說史料看宋代科舉社會的人際結合
從明清小說看科舉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略論科舉制度的社會作用:以清朝為例
清末廢科舉的社會效應
科舉考試的人本視角
從一個家庭管窺我國科舉與文化的演變
武舉與武學:唐宋兵學復興的文化環境
南宋道學型人物的科舉論述
清代科舉制與“館閣體”
漫說“賓興”
清代科舉經費的支出及其政策導向
唐代進士科狀元分布研究
從科舉的衰亡中看東南人才
河北科舉淺探
科舉評價:標準、視野與影響
從專學到學科:“科舉學”的應然求索
科舉學:考試選才理論的系統化
日本的科舉研究:“科舉學”的外部視角
民國科舉學述評
美國的科舉學
俄羅斯的科舉學:從歷史和教育的角度看科舉
“科舉學”:“書院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科舉學的文化地理視角
宮崎市定的科舉研究
《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及其價值
我為什麼學習科舉學(閉幕講話)
對科舉學的看法與期待(閉幕講話)
時來風送滕王閣(閉幕式發言)
書摘
中華帝國後期的科舉制度
[美國]艾爾曼。
綜述
科舉考試是中國帝制時期在古代政治、社會、經濟與思想、生活之間互動最為頻繁的交匯點之一。地方精英與朝廷不斷地向主管部門反饋,以促進其檢視和調整傳統經學課程,並樂於為改進科舉系統提出新的方法以考選文官。因此,作為一種才學能力測試,科舉考試有利於王朝統治與士人文化的緊密結合,為官僚制度服務。科舉考試反映了更為廣泛的士人文化,因為這種文化已經通過基於經學的官僚選拔滲透在國家體制之中①。
我們不應把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障礙歸結為帝制時期的科舉制度。以“非技術性”的道德和政治理論為基礎的經學教育正適用於選拔精英為帝國高層服務,就像人道主義和經典教育適用於近代初期的歐洲各民族國家的需要一樣。不僅如此,經典考試還是一種將文化、社會、政治與教育有機結合的有效機制,它既適應官僚政治的需要,又維持了中華帝國制後期的社會結構。士紳與商人群體因科名而被嚴格地區分開來⑦。
其實,科舉本身並非一種能促進相當大的社會流動的途徑。對於大多數的農民、手工業者而言,他們是沒有機會參加考試以進入到精英圈子中的。資料顯示,在地方每兩年舉行一次的院試中,占人口90%以上的農民、商人和手工業者,並非占二三百萬的落榜生中的絕大多數(也就是說大多數參加考試的不是他們)。除此之外,一個副產品現象則是政府中來自士紳、軍人和商人階層的低級精英形成有限的循環流動。後來,落第者形成一個龐大的識字人群,於是很容易地成為了其他輔助角色,如小說家、戲曲家、訟師、祭祀主持與宗族代理人等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