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方式
近幾年科技說明文在高考語文中都是以選擇題出現的,大都是在試卷的7至9三道選擇題中。科技說明文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及閱讀能力,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然後在所問問題中問題中找出答案。一般題目不會太難,只要自己閱讀,就能回答很正確。這幾年在全國Ⅰ卷、全國Ⅱ卷、新課標全國卷、山東卷、湖北卷、重慶卷、四川卷、江西卷、天津卷、安徽卷等試卷中出現。
科技說明
科技說明文一直困擾著廣大考生,怎么才能突破瓶頸,拿到理想的分數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大家探討一下這類題目的解題思路。考生一接觸文章,就要用最快的速度瀏覽文本,迅速概括出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從哪幾方面講的、有哪幾個主要觀點、彰顯了作者怎樣的研究成果,等等。要從文本中生成問題,進而形成預設的知識要點。科技說明文以傳遞信息為主,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從文中篩選出重要的概念、句子並加以理解,樹立有目的的篩選意識。對重要概念,要注意分析先與後、現象與本質、可能與現實、條件與結果、部分與整體、肯定與否定、此概念與彼概念的關係。對重要句子,要緊縮加工,提取主幹,把握其主要意思。在回答問題時要注意回歸原文,在原文中找出與題目中對應的句子,然後仔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原因分析
教學目標的無序性
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教學大綱,但我們研讀大綱後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分級目標不清楚,未能分出層次,呈無序狀態。且看國中階段的教學要求:“閱讀說明文,能理解文章內容,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徵、說明的順序和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初二年級);再看高中階段的教學要求:“閱讀比較複雜的說明文,能理清層次,領會內容的科學性和語言的準確性,分析主要的說明方法。”(高一年級)同樣是教學說明文,初高中的教學目標卻都是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準確性等。教學目標的無序性造成了一個學生在六年中說明文閱讀總處在低層次的、重複的、因而也是意義甚小的閱讀層面。江蘇省特級教師孫芳銘這樣說:“教學訓練不甚得法,依然只是說明的對象、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這一套,顯然不能把閱讀能力提高到一個較高層次。”(《語文之友》1996年第14、15期《試談科技說明文的閱讀訓練》)可謂一針見血。應該說,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中學閱讀教學目標的定位還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大綱”與“說明”的嚴重脫節,使教師無所適從,教學效率必然受影響了。
缺乏科學的閱讀質量標準
大綱里規定國中階段“能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高中階段“能比較熟練的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在表面看來似乎已有標準,但缺少可操作性,彈性太大。怎樣才算是“閱讀”?怎樣才算是“比較熟練的閱讀”?誰也說不清,最終等於沒有標準。北京特級教師顧德希在“21世紀青年語文教師發展戰略座談會”上說:“由於種種原因,20世紀對語文能力質量標準卻研究得非常不夠。以至於幾乎整整一個世紀,人們雖然不斷在譴責語文教學質量不高,但對於每個年級語文能力的可操作的質量標準卻又始終說不清楚。年復一年,學生從一年級讀到三年級,每一年的質量標準都是含糊的,似乎語文學科理當如此。”(見1998年第12期《中學語文教學》,第10頁)於是,一篇《景泰藍的製作》國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師甲教一課時,教師乙教兩課時,都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彈性標準是我國中學閱讀教學長期以來水平低下的一條重要原因。以美國為例,他們制定了國家統一的閱讀速度標準。按規定,“初年級學生的讀書速度每分鐘為80—158個單詞;中年級學生為175—204個單詞;高年級學生為214—250個單詞;大學生為250—280個單詞;高級專家為340—620個單詞。”(轉引自《快速閱讀》40頁)這就為編選語文教材和制定教學目標提供了科學而又可操作的依據。
教學設計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導
相當多的教師目標定位不準不高,缺乏創新意識,在教學程式設計上,程式化現象嚴重,基本上是解題、分段、概括段意、講析說明順序和方法、分析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等。這樣千篇一律的教學步驟,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呆板僵化,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而且從閱讀心理的角度來說,這種程式忽視了讓學生整體地感知、體味課文,違背了“整體—部分—整體”這一閱讀理解的基本規律。教學起始就把閱讀材料分割開來,弄得內容支離破碎,使學生缺少整體印象。其結果,學生雖然學了很多課文,做了很多練習,但自己面對一個完整的閱讀材料,卻難以從整體上去進行把握和分析。再則,到了高三,不少教師訂購了大量的複習資料,但僅僅是讓學生反覆操練,自己一報答案了之,而對科技說明文閱讀的題型特點、命題規律、解題思路和答題要點等卻總結甚少,傳授甚少。教師“昏昏”,學生單靠感覺做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閱讀能力的遷移和提高也就更不可能了。
教師科技知識匱乏,科技素養普遍較低
有兩名中學生對“超導”現象產生了興趣,去請教老師,教師卻不屑一顧地說:“這也不懂,就是超級飛彈。”學生愕然。這絕非是一個笑話。我們不少教師對“光腦”“網路化”“遠程教育”之類的科技知識的確知之甚少。據1998年1月1日《報刊文摘》報導:上海曾經搞過一個測試調查,其結果表明,該市8000多名教師輸給了市重點中學的學生,測試成績比學生低5%,而國小教師的科技素養更是讓人震驚,不少人竟對當代科技前沿的發展一無所知。教育現代化的一個因素其中就是教師素質的現代化。它要求教師具有豐厚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求研究相鄰的學科,廣泛涉獵吸收多方面的文化科技知識。但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驅使下,升學成了教育唯一的目的,分數成了衡量學校和教師水平的唯一標尺。在這樣的氣候下,老師只知加班加點,忙上課,忙補課,忙考試,只抓住一冊教本一冊教參,無暇為自己“充電”,更新知識,開闊視野,以致出現了“師不如生”尷尬場面。而這樣一來,科技說明文閱讀的教學就更成了問題,因為其中相當多的科技內容都是當今世界最先進最前沿的,教師不了解這方面的科技知識,教參上又幾乎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供參考,又如何去指導學生學習科技說明文?
教學辦法
一、要突破讀寫結合的傳統教學模式,建立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章熊在1998年10月份舉行的“21世紀青年語文教師發展戰略座談會”上發言說:“長期以來我們習慣的是‘讀寫結合’,它是為寫作服務的,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發展了,需求發生了變化,閱讀學誕生了。在閱讀學的發展過程中,讀者的作用越來越引起重視,所以到了本世紀下半葉,閱讀學又稱‘解釋學’。每個讀者都必然也有權利按自己的方式去解釋作品。”“閱讀教學中允許不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解釋,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中學語文教學》1998年12期第7頁)章熊先生的這番話值得我們思考,它深刻地指出了新時期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即混淆了閱讀與寫作的本質屬性,忽視了閱讀教學的本位。從現代閱讀觀來看,所謂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言語和其他書面符號中獲得意義的行為過程,它要求讀者運用信息學、語用學原理迅速準確地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獲取最重要的信息,並對獲取的信息加以處理,是一個輸碼——編碼——解碼的過程。在以往(或現在)的閱讀教學中,眾多老師十分重視讀寫結合。如教《景泰藍的製作》一文,分析完景泰藍製作的六個步驟後,教師隨即結合實際,大談“凍米糖的製作”“熏魚的製作”之類的寫作,並要求學生當堂仿寫成文。一堂課,既有讀又有寫,讀中仿寫,寫中思讀,似乎是完美的結合。但事實是讀不深讀不細,寫不像寫不真,兩敗俱傷。在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中,樹立閱讀課就是理解分析材料、篩選提煉信息這樣的觀念,消除一直以來運用的讀寫結合教學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真正確立閱讀教學的本位,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個性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系統,閱讀教學有其獨特的任務,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具備優良的閱讀品質,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而言,同樣要十分注重學生“圈點勾畫”、“摘錄”、“寫提要”、“做筆記”、“課前主動預習”、“邊閱讀邊思考”等等的習慣。古人說不動筆墨不看書,一旦有了良好的自能閱讀習慣,將終身受用。
掌握正確閱讀方法
高效率的閱讀有兩個標誌,一是速度快,二是理解率高,而高效率閱讀取決於良好的閱讀方法。這裡僅談談速讀問題。美國有一份著名的雜誌《化學文摘》,一年內能報導來自136個國家的45萬餘篇文獻,一個化學家如果每天讀6小時,每小時讀4篇,也要56年才能讀完,這一數字還是幾年前統計的。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愈來愈快,對閱讀速度和質量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否則將會直接影響到生活和工作能力;就高考來說,閱讀速度慢也必然影響成績的取得。“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某種意義已不宜提倡,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倒是我們所追求的。據科學研究,人進行快速閱讀是完全可能的,速讀作為獲取信息的快速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尤其在科技說明文閱讀中,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閱讀方法。
具備優良閱讀品質
這裡所講的閱讀品質,主要是指那些直接制約閱讀活動質量和效率的心理機制,如閱讀的自覺性品質、閱讀的專注性品質、閱讀的主動性品質、閱讀的堅持性品質、閱讀的記憶品質,等等。例如,有的學生剛一拿到陌生的科技說明文材料,往往就會產生恐懼心理而無法答題。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多對學生進行訓練,使之面對材料便形成閱讀的強烈需要感。學生一旦具備了這種專注性品質,那么展卷閱讀,就能做到全神貫注,心無旁鶩。良好的閱讀品質對於閱讀質量具有巨大的意義,因此人們為了追求高級閱讀質量,通常都極為重視閱讀品質的培養。
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根據《考試說明》和高考題目的分析,在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中,目前應當著重提高學生的速讀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篩選能力。其中,速讀能力是基礎性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性能力,概括能力是高一級能力,而篩選能力則為科技說明文閱讀的終端性能力。這幾種能力一旦具備,那么對一般科技說明文的閱讀將不成問題。
三、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信息學和閱讀學告訴我們,作者——文本——讀者是構成一個完整書面交際過程的三個基本要素。作者是發出交際信息的一方,文本是交際信息的載體,而讀者是接收和處理交際信息的另一方。從閱讀中的讀者心智活動過程來說,接收和處理是相互聯繫、互動作用的;為了更快速更有效地處理,就必須有一定量和一定質的接收。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讀者即我們學生在接收和處理信息時是無法讓別人替代的。教師只能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獲得大量信息,豐富知識儲備,以提高他們接收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師平時就要非常重視①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科技讀物,不斷汲取科技新知識,如《新華文摘》《科技日報》《數位化生存》《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等書刊;②加強課外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的科技視野,如參加科技博物館、製作科技小作品,撰寫科技小論文,聆聽最新科技學術報告等。這樣,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相結合,一改以往語文課堂信息反饋的單一化而形成龐大的多元信息反饋網路,才能真正提高科技說明文的閱讀效率。
分析舉例
科學說明文和一般說明文一樣,也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傳授科學知識為根本任務,介紹事物,闡明事理,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因此,閱讀此類文章,自然也應該抓住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看看它是如何來“說”的。
例如第六單元《奇妙的克隆》一文,我們就不妨來個這樣“三讀”——
一、讀抓綱——整體把握說明點
說明文寫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訴讀者某個事物或某個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識。而作者傳達的這個知識,就是說明點,也就是說明文的中心思想。那么怎樣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標題明確說明點。俗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說明文的標題往往揭示了說明的中心。先看總標題:《奇妙的克隆》,可知是有關神奇的克隆技術的知識介紹,以揭開“克隆”的秘密;再看內容,全文用了四個小標題:克隆是什麼、克隆鯽魚出世前後、克隆綿羊“多利”、克隆技術造福人類。你只要瀏覽一下課文的小標題,就會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結構歸納說明點。一般說明文往往都會圍繞一個主要問題或內容進行說明,而有的說明文則需要我們把小說明點歸納起來,構成全文的說明點。例如《奇妙的克隆》採用的是並列式結構,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克隆,除了我們前面說的抓小標題外(或者假如像有的文章那樣就沒有小標題),我們也可以根據四部分的內容結構把它歸納出來。即克隆的含義、實驗、發展與好處等。
另外可抓住說明的順序弄清說明點。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順序的,人們認識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順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順序,也就有助於弄清說明的中心。例如這篇課文主要是闡述事理的,無疑採用的是邏輯順序: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說明事理步步推進,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
二、讀精析——細部研討方法點
要想把事物事理說清說透,就肯定離不開說明方法。因此閱讀說明文,就應當抓住主要的說明方法,並搞清楚各種說明方法的聯繫和作用,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說明的內容和文章的結構。我們不妨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從全文上提領各部分的說明方法。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覽無餘。
二是可以抓住重點段落,精要分析具體的說明方法。例如:在“克隆是什麼”一小節里,作者為了說明“克隆”,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釋義和引用。舉例子:列舉植物、動物界當中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釋義: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並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把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三、讀品味——捕捉咀嚼情感點
與其他文體一樣,說明文中也同樣“說”著作者的情感態度,而這也正是我們理解課文所不可或缺的。《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學家談家楨寫的一篇科普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要了解克隆這一科技成果,更要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鍥而不捨、不斷攀登的精神,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為了說明什麼是“克隆”,作者精心組織材料,把“克降是什麼”“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如何造福人類”介紹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於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融入自己的讚賞之情和嚴肅思考。具體地說,本文既向我們介紹了克隆科學知識,又展現了包括我國科學家在內的“科學精神”,同時又引領讀者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閱讀時,我們就要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加以體味。
例如:(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4)“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5)“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6)“……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裡。”(7)“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些句子,無一不體現出神聖的“科學精神”。
說明方法
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
2、常見說明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⑧、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導、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也就是說明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