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巨匠:梁思成

梁啓超之子,一代建築大師,梁思成印證了中國人"虎門無犬子"這句古話。儘管如此,他在文革時期也沒有逃脫歷史的劫難。然而,更廣為人知的,其實是他與林徽音那一段愛情佳話: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內容簡介

梁啓超之子,一代建築大師,梁思成印證了中國人"虎門無犬子"這句古話。儘管如此,他在文革時期也沒有逃脫歷史的劫難。然而,更廣為人知的,其實是他與林徽音那一段愛情佳話: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圖書目錄

一、雙濤園
二、十個兒女三個院士
三、學貫中西
四、東北大學建築系
五、中國建築史要中國人來寫
六、不要忘記艱苦的抗戰歲月
七、榮譽
八、要培養什麼樣的建築師
九、一代才女林徵因
十、國徽與人民英雄紀念碑
十一、城市規劃與古建保護的先軀
十二、入黨
十三、師生情誼
十四、知音
十五、亦子之心
十六、瓔珞的毀滅
十七、還需要他為社會主義服務
十八、家祭毋忘告乃翁
附錄 梁思成年表

文摘

書摘
我從梁家出來感到又興奮,又新鮮。我承認一個人瘦到她那樣很難說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現在我仍舊認為,她是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美、最有風度的女子。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美感,充滿了生命,充滿了熱情,她是語言藝術的大師,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軀怎么能進發出那么強的光和熱。她的眼睛裡又怎么能同時蘊藏著智慧、詼諧、調皮、關心、機智、熱情的光澤。真的,怎能包含那么多的內容。當你和她接觸時,實體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則是她帶給你的美,和強大的生命力,她是這么吸引我,我幾乎像戀人似的對她著迷。那天我沒有見到梁思成,聽說他到南京接受中央研究院院士學銜去了。
8月份紅衛兵走上街頭開始了“破四舊”運動。一天晚上,一陣猛烈而急促的敲門聲之後闖進來了一群“紅衛兵”。為首的人命令我打開所有的箱櫃,然後指定我們站在一個地方不許動。他們任意地亂翻了一陣,沒收了所有的文物和存款。突然從老太太(林徽因的母親)房裡吼叫著衝出兩個“紅衛兵”,他們拿著一把鐫有。蔣中正贈”字樣的短劍,這下我可真的噤若寒蟬了。在一陣“梁思成老實交代”的吼聲之後,他們根本不聽他的任何解釋,抱著一大堆東西揚長而去。他們走後老太太嗚嗚地哭了,這時我才知道這是她兒子林恆1940年在航空軍校畢業時禮服上的佩劍。我記得林徽因曾多么哀傷地談起她年輕的小弟弟及與他同時的一批飛行員們,怎樣在對日作戰中相繼犧牲的悲壯故事。第二天全清華都傳開了“梁思成藏著蔣介石贈他的劍”。從此以後不管什麼人,只要佩上一個紅袖章就可以在任何時候闖入我們家,隨意抄走或毀壞他們認為是“四舊”的東西。
紅衛兵抄走的文物中,有不少字畫。因為這些字畫長期沒有人翻閱,連思成也忘了它們的存在。但是不少當成迷信物品沒收的文物及佛像,卻是思成多年研究雕塑史收集的藝術精品。
在抄走的文物中有幾件極有市場價值的東西,一件是戰國時期的銅鏡。雖然我國古代銅鏡保留到現在的極多,但是像這面銅鏡保存得這么完美的卻極少,它上面的花紋幾乎沒有受到損壞,而且精美無比。這是梁啓超的遺物。另一件是一尊高約三十公分的漢白玉坐佛,它曾見於古籍記載。這是林徽因父親的遺物。還有一個高三十公分寬二十多公分的石雕,上面刻著三尊美麗的佛像,那是陳叔通老先生送給思成的遼代佛像精品。這些文物至今下落不明。
為了避,免再出亂子,我把所有的東西檢查了一遍,主要是他寫的文稿,有發表過的和沒發表的;還有解放初期就北京市新建築及規劃方面的問題寫給中央領導同志和彭真市長的信;解放前思成和林徽因與親友們來往的信件;還有和費正清夫婦來往的信件,我忽然想起,看到一張大字報上說,思成和美國總統顧問費正清關係密切,我很害怕,問他會不會引起麻煩。他說:
“我想不會,我和費正清的關係,在解放初期就寫過詳細的材料。周總理了解他的情況,我認識龔澎還是通過他的夫人費慰梅介紹的。我和他初次相識大約在1932年。一天我和徽因到洋人辦的北京美術俱樂部去看畫展,認識了畫家費慰梅和他的丈夫費正清。
“當時,費正清是哈佛大學研究生,正在準備以‘中美貿易關係發展史’的題材作為他的博士論文采中國收集資料。費慰梅是哈佛女校美術系畢業的畫家。因為我曾在哈佛攻讀研究生,我們算是前後校友,談得很投機。那時他們住在東城羊宜賓胡同,離我們住的北總布胡同很近。因此過往從密。當時北大、清華等校的少數教授,常有小聚會,周末大家聚在一起,吃吃茶點,閒談一陣,再吃頓晚飯。常來參加的有周培源夫婦、張奚若夫婦、陶夢和夫婦、錢端生夫婦,還有陳岱孫、金岳霖、葉公超、常書鴻等人。費正清夫婦也常參加我們的這個小聚會。費正清常常把他在海關檔案中查到的那些清朝官員的笑話念給我們聽,張奚若是研究政治的,所以他與費正清兩人往往坐下來一談就是幾個小時。後采費完成了他的論文,回國去了。但我們一直與他保持書信聯繫。抗日戰爭後不久,費正清到重慶出任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處處長,費回國後,他的夫人又到重慶任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文化專員,直到抗戰勝利。那時我們住在四川南溪李莊,可以說是貧病交加,生活非常困難。他們兩人都曾到李莊來看我們,尤其是費慰梅來的次數更多一些。我常常為學社的工作到重慶去向教育部申請研究經費,每次到重慶都去看望他們。他們還常給林徽因帶來一些貴重的藥品,回國後也常給我們寄些藥和書來。通過他們的活動,美國政府和哈佛燕京學社都曾給營造學社一些捐助,總數不到一萬美元。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到美國講學,常在周末及假期到他們家住上幾天,那時費正清已是美國赫赫有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在哈佛大學講授中國歷史,擔任美國總統的中國問題顧問。費慰梅也寫了不少介紹中國古代藝術的論文,她對中國的古建築十分感興趣。直到抗美援朝,我才與他們斷了聯
系。”
1971年美國桌球隊訪華後,思成接到慰梅的問候信,並談到他們希望回到北京,來看看這個他們青年時代度過美好時光的城市。當時思成的處境不便直接回信,我們在華羅庚先生的指點下將這一情況向周總理作了書面匯報。但是不幸在1972年慰梅他們到達北京前不久,思成去世了,這使慰梅夫婦極為懊喪。在“四人幫”橫行的年代,我沒有和慰梅聯繫,直到中美建交,我才遵照思成的囑咐,寫信向慰梅夫婦祝賀。這封簡短的信使他們悲喜交集,沒想到這封信竟使我和從誡一起重新延續了費梁兩家中斷了三十餘午的友誼。
自1980年至1984年為在美國出版思成的英文遺著《中國建築史圖錄》,我與慰梅共同努力,奮鬥了四年,現在慰梅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仍然努力著手寫一本《梁思成與林徽因》,把這位中國傑出的建築史學家介紹給美國人民。該書於1994年出版。費正清夫婦從青年時期開始研究中國至今已有五十年了。他們和思成的友誼也是在青年時期開始的,至今,我們兩個家庭的友誼已有半個多世紀了,這樣深厚的友誼,保持在兩種不同制度國家的兩個家庭之間,我想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半個世紀在歷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間,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卻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在這漫長的道路上這兩對夫婦為中西文化交流,為中美友誼各自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梁思成的文稿,包括《營造法式注釋》的稿子,是他幾十年心血的結晶,無論如何也不能毀棄,但又怕被“紅衛兵”抄走毀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我決定把它們交給家中的保姆李阿姨。她是貧農出身,“紅衛兵”從來不進她的房中去,我告訴她:“這些東西以後可以證明梁先生是沒有罪的,你一定替我保存好,放在你自己的箱子裡面。”她點點頭說,“我明白。”
在我翻箱倒櫃地檢查是否還遺留下什麼“招災惹禍”的“四舊”時,竟意外地在箱底發現了幾件思成母親的遺物:三個微型的小金屬立佛。它們僅有兩三公分高,像的面貌及衣褶,幾乎磨平,但仍看得出古樸的形態。還有一個微型經卷。它是一個只有五六公分長二公分寬的小摺子,封面寫著《佛說摩利支天陀羅尼經》,經文的字跡只有小米粒那么大,我讀了一遍,最後的一句:“是經能逢凶化吉遇難呈樣廣大靈感不可思議。”莫名其妙的是我當時居然從這句經文得到了一點安慰。
記得有一次,我和一位神父閒談,我問他在科學發達的20世紀,他是否真的相信有上帝?他沉思了片刻告訴我說,“當我順利的時候,我相信科學。但是當我處於逆境之時,當我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解脫自己的苦難時,我希望並相信有上帝。”我當時的心情也和這位神父一樣,希望有神的存在,並希望這三個小佛及經卷,是解脫我們家庭苦難的吉祥物。
自從紅衛兵抄出了那把“蔣中正贈”的短劍後,梁思成就被勒令住到系館去,和外界隔離了起來。那些日子清華園籠罩著白色恐怖,紅衛兵瘋狂地用皮鞭抽打著罰作苦役酌“走資派”,還常常傳來某某自殺了的可怕訊息,在這個時候逼著思成離家,會是怎樣的後果呢?那天他掛上黑牌子離家前似乎對我又像自語般地低聲說:“……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我倒抽了一口冷氣,這是多么不吉祥的告別語。我拚命壓住哽咽的哭腔,緊緊地擁抱著他說:“不,你一定會回來的。”看著他的身影在暮色中消失,我不由得望著上蒼跪了下來,上帝啊,神啊!救救他吧!
兩三個月後,學生們要到全國大串聯,誰也不願看守這些走資派,於是把思成放了回來。
不久思成的工資也停發了,我傷心地告訴李阿姨,我付不出她的工資了,她只能另找工作。她呆呆地看著我,喃喃地說:“老太太怎么辦?梁先生怎么辦?沒有錢不要緊,等以後再給我好了。”我忍不住痛哭起來,她也哭了,邊哭邊說:“我就是捨不得你們哪。當了一輩子保姆,從來沒有見到比粱先生更和氣的人了。”我安慰她說,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情況好轉了,我一定再請她回採。我沒有失信。1971年我們的情況略有好轉時,便寫信去請她回來。她背著小孫子到北京醫院來看望思成,眼中滾動著淚花,歉意地說她現在被孫子拖累,不能再出來工作了。思成看到李阿姨非常高興。親切地問了她不少家庭瑣事。李走後,他似乎很滿意,並感到慰藉地對我說:“她過得不錯,是嗎?”
今天,當《梁思成文集》和《營造法式注釋》發表時,我眼前又浮現出李阿姨那雙滾動著淚花的眼睛。
是的,我是親眼看到他在這最後的十年是怎樣拚命向前的。然而他所經歷的最後的歲月,竟是一條歷史倒退之路,無論他怎樣拚命,也是不可能“向前”的。
我又看到他在人生最後旅程中的煎熬與痛苦的掙扎……我惟一感到慰藉的是:在他最困難的日子裡,我給了他全部的愛,我與他緊緊相依,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後一段路程。他的悲劇是整個民族悲劇的一個縮影。今天,在他含恨而逝的二十六年之後,在他九十七歲誕辰之際,我執筆凝思,看著窗外美麗的月光,清華園這樣寧靜,它在新生中。但是他卻看不到這一切了。
我的親人:在你“拚命向前”之時,甚至沒有時間停下腳步看一看美麗的清華園。然而此時此刻,我是多么盼望能同你一道在校園中漫步;在荒島的小亭中坐一坐;再看一眼我們周圍的景色;看一眼歷史是怎樣真正“向前”的,哪怕僅僅只一分鐘!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