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殺蟲,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蛔蟲病,蟯蟲病,體癬,肌癬,中暑發熱。
相關配伍
1、治中暑: 秋牡丹根0.6g。搗爛,開水吞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白喉: 秋牡丹根3g。搗爛,沖半杯開水,在1d內頻滴喉部;頸部用蘿蔔葉敷。(《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研末0.6-1.5g,溫開水送。外用:適量,搗汁或研粉外搽。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集,法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秋牡丹又名秋芍藥、壓竹花、土牡丹。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粗長,暗褐色。基生葉為三出複葉;柄長24-32cm;小葉片寬卵圓形,長5-12cm,寬4.5-8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為淺心臟形,邊緣5-7淺裂,並有不規則鈍鋸齒,齒端具尖頭,兩面疏生白色毛。花莖3歧分枝,具葉狀總苞,下部的由3小葉所成,上部的為單葉,2-3裂,均對生;花單生或成稀疏聚傘狀花序,花開放時徑約4-5cm,重瓣,萼片15-20或更多,外輪綠色,邊緣略帶暗紫,內輪深紅或淡紫紅色,呈花瓣狀;雄蕊多數,黃色,花絲短,細而彎曲,花葯橢圓形;雌蕊心皮多數,集成球形,有細毛,柱頭長方形,傾斜。瘦果聚生成球狀,具白色絹狀毛。花期9-11月,果期次年4-5月。
生長環境
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雲南等地。部分地區有栽培。
藥材性狀
根呈長圓柱形,稍扭曲。長10-16cm,直徑1-1.8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縱紋。根頭部有分枝,其上有白色絨毛及未去淨的葉基。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中間可見白心。無臭,味苦微澀。
相關論述
1、《天目山藥用植物志》:“功能下氣殺蟲。治小兒寸白蟲、蛔蟲。試治股癬、體癬、足癬等有效。”
2、《浙江藥用植物志》:“殺蟲,清熱解毒,截瘧。主治蟯蟲病,蛔蟲病,頑癬,白喉,瘧疾,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