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原文
秋日田家雜詠(三首選一)
獲 稻
西風八九月,積地秋雲黃[1]。
力田已告成,計日宜收藏。
刈獲須及時,慮為雨雪傷[2]。
農家終歲勞,至此願稍償。
勤苦守恆業,始有數月糧。
嗟彼豪華子,素餐厭膏粱[3]。
安坐廢手足,嗜欲毒其腸。
豈知民力艱,顆米皆琳琅[4]。
園居知風月[5],野居知星霜。
君看獲稻時,粒粒脂膏香。
詩歌注釋
[1]秋云:喻指成熟的稻子如秋雲遍地。
[2]慮:猶言“恐”。
[3]素餐:見《詩經・伐檀》注。膏粱:指精美的食物。
[4]琳琅:美玉。
[5]風月:泛指景色。
詩歌簡析
此詩寫秋天獲稻時所見所感。前半部分首先描寫了稻子成熟時節遍地金黃,展現了一片豐收景象。農家經過了終歲的辛勞,終於有所收穫。“終有數月糧”既透出勞有所獲的一絲安慰,更點明了糧食來之不易。後半部分先寫“素餐”的“豪華子”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不知稼穡之艱難,與終年辛勤勞作的農家形成鮮明對比,揭露了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後通過議論,表現了對勞動成果的珍惜和對勞動的讚美。全詩語言質樸清新,流露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關懷和同情,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簡介
黃燮清(1805―1864),原名憲清,字韻珊,浙江海鹽人,少以貧游幕四方,王有齡守杭州,賞其才,招為記室,常助金以資其著書。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以候補知縣分湖北,權恩施。乞病歸。築倚晴樓,賦詩按曲自娛。其以詩、詞、曲、駢文名,以詩成就為高。其詩“沉雄綿麗,雅近玉溪”(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卷一),多抒寫個人身世之感。鴉片戰爭時期所作,以及其他關懷民生疾病之作,為其精華所在。有《倚晴樓詩集》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