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徑[保暹創作的五言律詩]

秋徑[保暹創作的五言律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秋徑》是北宋詩人保暹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描繪的秋日裡一條山間小徑的優美風景,富有禪味,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將作者自己淡泊的胸懷寄托在景中。

作品原文

秋徑

杉竹清陰合 ,閒行意有憑 。

涼生初過雨 ,靜極忽歸僧。

蟲跡穿幽穴 ,苔痕接斷棱 。

翻思深隱處 ,峰頂下層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清陰:清涼的樹陰。清,一作“青”。

意有憑:心意有根據,這裡有融合之意。

涼生:生起涼意。

蟲跡:蟲子爬過的痕跡。幽穴:幽深的小洞。

斷棱:路上石板斷裂的縫隙。

翻思:回想。深隱處:深處。

1.

清陰:清涼的樹陰。清,一作“青”。

2.

意有憑:心意有根據,這裡有融合之意。

3.

涼生:生起涼意。

4.

蟲跡:蟲子爬過的痕跡。幽穴:幽深的小洞。

5.

斷棱:路上石板斷裂的縫隙。

6.

翻思:回想。深隱處:深處。

白話譯文

一條小徑,曲曲彎彎,路旁的杉樹與綠竹,枝葉茂密,把路的上空遮蓋。我乘閒來到這裡,眼前的一切,都與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塊。剛下過一陣小雨,迎面吹來的風兒,帶著絲絲涼意;萬籟寂靜,忽然遠遠傳來了輕輕的腳步聲,原來是山中寺廟的僧人歸來。我細細地品味著四周的一切,路邊鬆軟的泥土,那一個個小小的洞穴,蟲子鑽過的痕跡宛在;一塊塊石板的斷處縫邊,長滿了暗綠的青苔。望著遠方,我想到那小徑深處,那高峰下層層岩洞,一定有高士隱居在蒼煙暮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保暹是宋初九僧之一。九僧的詩,以精微細緻聞名,看似明白如話,實際上句錘字鍛,洗盡鉛華。這首詩,句句結合秋徑,不斷變換角度,勾勒了一幅深山秋色圖,同時將自己淡泊的胸懷寄托在景中,一向被認為是九僧詩的代表作。

詩的第一聯,境界全出。“杉竹清陰合”五字,概括山中樹林綠竹枝葉茂盛的情況。“清陰”二字切秋天時令;“合”字狀出路兩旁枝葉交覆的情況,不說“秋徑”而秋逕自見。如此清幽之地,詩人自然領會於心,於是以“閒行意有憑”五字植入自己,讓自己陶醉在景物之中。“意有憑”三字,把人與境融合在一起。唯有這樣的境地,才適合詩人這樣遠離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操;也唯有詩人這樣的情操,方對這樣幽邃清靜的景色“有憑”。

以下接上聯“閒行”,寫自己在閒行中品味到的種種意趣。一陣秋雨方過,涼氣沁人,詩人更覺得心曠神怡、游趣橫生;幽無人至的小路上,傳來了輕微的腳步聲,原來是寺廟中的僧人回來了。這聯排比感受,通過寫景來體現。歸僧是實見,也可視作寫自己。如此描寫,以動寫靜,更加突出山中的幽僻岑寂,與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所寫境界密合。詩中雖然不見“秋徑”二字,通過寫自己徘徊秋徑中的感受及偶爾經過的僧人,更見秋徑的宜人。

寺僧遠去,山中復歸寧靜,詩人饒有趣味地觀察著小徑中的一切。他見到路邊,小蟲鑽過的地上,有一個個小洞,山路的石板斷縫間,長滿了青苔。這第三聯純用工筆寫景,得六朝山水詩雅趣。作者是個僧人,僧人以清靜為本,從他對景色的描寫上,分明可見他當時的情懷。他愛這小徑愛得是那么深,他的心境是那么悠閒無掛,所以才那么細心地觀察小徑中一切微不足道的東西,從小蟲鑽的洞到石板上的苔痕。

從寫大環境到刻繪細物,可見詩人在這空寂的小徑中留連徘徊了許久。詩寫到第三聯,詩人已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妙在尾聯忽然大筆宕開,不以小徑作結,而是從曲徑通幽的現狀,進而想到那視線不到之處,那層層岩岫下,一定有不少高人在隱居。這樣翻深一層,詩人愛小徑的原因,也就在不言之中了。這樣結,結得很全面,既寫小徑,又把自己的深情和盤托出,富有禪味。

古來繪秋景的詩不勝枚舉;即便是寫山徑秋行的,也不乏其作。杜牧的《山行》色彩斑斕,充滿了對秋光的愛戀,屬這類詩的珍品;保暹的《秋徑》清新淡雅,表現出僧人淡泊的情懷,也是這類詩中別具一格之作。九僧皆師承賈島、姚合,崇尚苦吟,詩作“清苦工密”(方回《瀛奎律髓》)。此詩語言平易自然。“涼生初過雨”,“峰頂下層層”,語言明白如話,凝聚詩人匠心。“蟲跡穿幽穴”,描繪工切。清代學者汪景龍評說此詩時稱它“得幽淡之旨”。

這首詩緊扣秋徑,寫出了秋徑的宜人,表露了自己濃厚的遊興與淡泊閒適的情懷,語語淺近,句句含情,這在宋初西崑體主宰詩壇的時候,實屬難得。

後代評價

方回《瀛奎律髓》:“人見九僧詩或易之,不知其幾鍛鍊、幾推敲,乃成一句一聯,不可忽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