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秀嶼青峰岩的西北面是莆頭村,原名“莆口”初見於南朝陳天嘉五年(564),這是原莆田縣見於史書上的第一地名。其後4年,即陳光大二年(568),莆田始置縣。1983年,莆田撤地建市,其主要理由為“開發湄洲灣”。因此,從歷史上看,這一方土地堪稱莆田的發祥地。
歷史介紹
歷史信息在莆頭村龍山路東面300米處,有座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的望山寺。其山門緊連現今的望山街。因當時社會紛亂,以致聖地毀壞不堪,為斯民墾荒種植。原寺院周邊山地、坑谷、田園歸一家朱氏管轄,故名朱坑。元代金兵入關後,對佛寺大舉破壞,再經明代倭寇入侵,秀嶼寨破人散,朱坑寺也難免厄運,朱氏也不知所蹤。相傳後來有一大戶人家選擇此地欲建墳墓,但霧氣繚繞連日不開。此人家神領意會,許下諾言:“若是佛教聖地,請即刻霧開讓我下羅盤,願獻地建寺”。果然霧開,挖地3尺,挖出牆基和袈裟遺蹟,故重建朱坑寺。因佛寺居於朱氏望族之山,故改名望山寺。
世事滄桑,望山寺也自然在興廢之列。近代有同圓法師、陳善才、林仲明、王禎陽等道士管理本寺佛事。1964年改寺廟為林場,兼辦國小。1976年由道士徐賢清、王德慶等倡議同莆頭村(莆江境),全鄉鄉老、董事於1981年重建慈航閣(又稱至善堂)。1984年改建大雄寶殿,為石木結構。1990年,老尼王源玉、住持釋祥玄、監院上能下空大師的鼎力贊助,新建彌勒殿,匾題《鐵樹開花》(以石料為主體,八角亭式的構造)及西廂寮房。1997年創建獨具一格的碑坊山門,全石結構(連屋面的瓦片也用紅石加工而成)及東廂寮房。2000年,在上能下空大師的倡議和支持下,開設居士念佛堂,印贈有益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公民道德教育、經典等書籍,並部分刻錄VCD片免費贈送信眾及參觀者。讓公眾參與佛學倫理道德學習,創造良好條件。同時修築圍牆380米,增設安全保護措施。2000年,在社會各方的鼎力贊助下,特別是醴泉半島下鋪25個村廣大信眾虔誠獻禮,又建了三層寮房,為外來參學人士提供了優越的膳宿和學習條件。2005年,積極配合社會推廣火化工作,創建“蓮池海會”(二座二層骨灰堂),方便地方民眾安放骨灰,受到有關民政部門的讚賞。2006年又擴建紀念堂,擬收集有價值的文物、資料、經典、名人名言等。
由於歷史原因,寺內所存文物古蹟不多,原寺後有一參天古松(沿海獨特),於1958年被砍掉。現存慈航閣前的放生池與大雄寶殿左牆角古井相通,終年清泉橫溢,鯉魚嬉水。閣前有一株百多年的山茶花,有3米多高,每逢春節滿樹茶花,競相爭艷。許多遊人還拍照留念。
另外,莆頭村興賢宮奉祀一尊“陳坑侯”坐像,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義弟陳坑總兵在此殉難而建的。在海邊疊石下,還有陳坑總兵的墳墓,屬明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