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門口(龍門)黃河公路大橋

禹門口(龍門)黃河公路大橋,又稱橫跨黃河連線秦晉的公路大橋,是指陝西直通山西的108國道黃河公路大橋後文簡稱“秦晉黃河公路大橋”。與傳說中的“鯉魚跳龍門”龍門及 連線秦晉之美譽的禹門口黃河索橋並立。

秦晉黃河公路大橋是國道108線侯(馬)西(安)幹線控制性工程,位於晉陝峽谷出口處,左岸是山西省河津市龍門村,右岸是陝西省韓城市渚北村。橋樑壘長245.98m,總投資23.97萬元,於1972年8月開工建設,1973年6月竣工通車。大橋設計荷載等級汽-13、拖-60,人行荷載300kg/㎡,地震烈度Ⅶ度,設計洪水頻率1/100,設計洪水流量15400m³/s。大橋為山嶺重丘區一級公路大橋,由正橋(主橋)、副橋(右岸引橋)兩部分組成。正橋為單孔144m單鏈懸索鋼桁梁橋,橋面寬10m,橋面標高393.14m,混凝土衡重式橋台,基礎底面高程381.00m。副橋長70.41m,橋面寬11.5m,為單孔54m混凝土空腹式雙曲拱橋。

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所鑿,又叫禹門。自古以來,這裡是秦晉要衝,兵家必爭之地。進入現代社會,黃河天塹變成了通途。秦晉黃河公路大橋現由陝西省渭南市公路局管理。黃河在出禹門口後,由不到100m驟然展寬為324km。河中心有約40m石島將河道分割成東主槽和西駱駝巷淺灘兩部分,主槽寬100m,副槽寬50m。橋位以上河道縱比降較大,橋位以下縱比降為0.6‰,橋位處河道寬不足200m。

基本信息

介紹

秦晉西禹公路開通,108國道的省界處是陝西韓城和山西河津交界處的龍門大橋,這一處“龍門”即傳說中的“鯉魚跳龍門”的龍門。順著黃河東岸(也就是山西境內)的公路(礦山公路)逆流而上,約五公里即可來到石門,這一段就是當年大禹治水的地方,這裡有大禹廟遺址,這也是為什麼將“龍門”稱為“禹門口”。
山西、陝西在這段以黃河為界,夾住黃河的兩岸峭石嶙峋,這段長約幾百公里的黃河段又叫“秦晉大峽谷”,而“秦晉大峽谷”上的三個著名的門就是“孟門(壺口)、石門、龍門(禹門)”。

黃河公路大橋

禹門口(龍門)黃河公路大橋為國道108線侯(馬)西(安)幹線控制性工程,橋樑壘長245.98m,總投資23.97萬元,於1972年8月開工建設,1973年6月竣工通車。

龍門,扼黃河咽喉,斷山絕壁,隔岸對峙,河水至此激流奔涌,直瀉千仞。傳說只有神龍才能飛躍懸崖之門,故稱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所鑿,又叫禹門。自古以來,這裡便是秦晉要衝,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秦、晉兩國大戰龍門山,晉君被俘,秦國奠定統一大業。隋末李淵率兵穿越龍門西圖關中,直至長安,建立了唐王朝。宋建炎元年(1127年)金將婁宿自龍門履冰過河,在陝西設立金國。明末李自成率軍由龍門渡河破汾州,直取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然而,由於形勢極為險峻,過往只能靠木船擺渡,千百年來兩岸渡河十分艱難。

進入現代社會,黃河天塹變成了通途。194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這裡建成第一座鐵索橋,一支支人民軍隊從此東進,奏響了解放全中國的進軍號。1972年8月,禹門口黃河公路大橋動工興建。翌年6月,禹門口黃河公路大橋竣工通車。一座大橋當空飛架,大大方便了黃河兩岸的交通往來。

禹門口(龍門)公路大橋由陝西省交通局建設,交通部大橋局四處設計、施工,現由陝西省渭南市公路局管理。2004年10月,陝西省交通廳投資400餘萬元,對大橋實施加固維修改造工程。大橋設計荷載等級汽-13、拖-60,人行荷載300kg/㎡,地震烈度Ⅶ度,設計洪水頻率1/100,設計洪水流量15400m³/s。

大橋由正橋(主橋)、副橋(右岸引橋)兩部分組成。正橋為單孔144m單鏈懸索鋼桁梁橋,橋面寬10m,橋面標高393.14m,混凝土衡重式橋台,基礎底面高程381.00m。副橋長70.41m,橋面寬11.5m,為單孔54m混凝土空腹式雙曲拱橋。

大橋為山嶺重丘區一級公路大橋,橋位處河道為分汊型河道,是山區河道向沖積平原河道的轉折過渡點。河出禹門口後,由不到100m驟然展寬為324km。河中心有約40m石島將河道分割成東主槽和西駱駝巷淺灘兩部分,主槽寬100m,副槽寬50m。橋位以上河道縱比降較大,橋位以下縱比降為0.6‰,橋位處河道寬不足200m。

秦晉大峽谷

走進這700多公里的秦晉大峽谷段漫遊,猶如走進了一個長長的畫廊。萬家寨水利樞紐、娘娘灘和太子灘、天橋急流、磧口古鎮、白雲山道觀、孟門古鎮、吳堡古城、延川黃河蛇曲地質公園乾坤灣……如同鑲嵌在秦晉峽谷黃河兩岸一顆顆亮麗的珍珠。

黃河大峽谷兩岸的條條溝壑和來自高原上的上百條河流,如同一條條黃龍撲向黃河,掀起層層黃浪。正所謂“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被黃土染了的黃河水,被緊緊地夾峙在500米寬的河床上。

壺口

黃河河水向南奔騰咆哮到陝西省宜川縣壺口鄉境內時,兩岸岩壁陡然縮成僅有50米寬的“壺口”,喧囂的滔滔黃浪霎時撞向石壁,又急忙收成一束,硬是一齊擠進“壺口”,跌入到60米的深谷“十里龍槽”中。這,就是著名的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兩岸群山顛連,黃河河水奔流至此,兩岸皆斷山絕壁,黃河形同利斧,劈開一條上緩下陡的甬道,從群山之中強行突出,直下千尺,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河底堅硬的岩石,在水流常年不斷地沖刷下,形成一道30—50米寬的深槽,狀如長長的壺嘴。上游寬闊平緩的河床,正是黃河的壺肚,高聳的崑崙山則是它的壺把。誰能背倚崑崙傾金壺?唯有黃河!天地之間鑄大美,看我壺口!壺口瀑布是最能體現黃河力之美的地方,因此成為研究黃河文明、尋找黃河精神的人們所最為矚目的地方。作家張承志在《北方的河》中寫的第一條河就是黃河,寫黃河時寫的是晉陝峽谷一段。在《黃河大合唱》中,黃河被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詞作者詩人光未然就是看到晉陝峽谷的黃河才有靈感的。儘管秦晉峽谷兩岸天然形成的著名山峰峽谷有:上山熊,龍骨山、蟒頭山、人祖山、斧劈峽、龍門、石門、禹門、石帽山、神龜山等。但壺口瀑布所在的峽谷地段,兩岸蒼山巍巍夾峙,多青黛色。危石險峻突兀,層巒橫出天漢,雄渾古樸。充分展現了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在壺口兩岸山崖上,布滿了大小參差的懸石,形狀奇異多變,曾被古人喻為:若人形、若鳥翼、若曾吻,若肝肺,若懸鼎,若編盤、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懸石有的滾落山麓與灘地,散布在叢林草地之中,或堆積成群,或巨石獨處,構成石景。這一景觀曾被北魏酈道元描述為“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禹門口

禹門口亦名龍門,古人有“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讚嘆,可見黃河狂濤在此聲勢之大,桀騖不馴。唐詩“咆哮萬里涌龍門”,形象地勾畫出龍門三激浪的壯觀景象。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岩際鐫跡尚存。”後人因為懷念大禹治水功德,稱之為禹門,並延傳後世。由於禹門是秦晉兩省交通要衝的古渡口,便被稱為“禹門口”。黃河水流經禹門口,被約束在高山峽谷之間,愈近龍門,河床越窄。奔騰的黃河,受到峽谷約束,勃然大怒,橫衝直撞,雷霆萬鈞,卻被靜靜的高山峽谷擠壓在河床中,潰到峽谷盡頭龍門口,一個急轉彎,又撞在峭壁上,它呼嘯著,飛出一層層凌空雪浪,掉過頭來,反撲對岸巨石,又一次咆哮著,飛出層層凌空雪浪。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嶼,再一次瘋狂地咆哮起來,將一道道水柱噴入天空,在一陣喧囂之後,從空中顫抖著落入谷底,跳出龍門。這龍門三激浪,是黃河千百年來的奇觀,激起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如今,禹門口亦名龍門口已新建起鐵索橋、公路橋、鐵路橋,溝通了秦、晉兩省。三橋並列橫跨黃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龍門的不凡氣勢。

登高遠眺,峽谷綿延彎曲,兩岸蒼山、峽谷如黛、近嶺墨緣。黃河從蒼天之外,穿山破谷而來,奔流在千山萬嶺的秦晉峽谷之中,大河上下,雲霧茫茫,山嶽潛行,若隱若現,山為雲遮,水為天蓋。具有雄、奇、險、幽的峽谷地貌特徵及蒼古疏曠的地方特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