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這裡是新中國第一代語言學大家的故里;
這裡是和平百鴿圖飛向美洲白宮的出發地;
這裡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鐵板絕唱長江畫派的發源地;
這裡是浦江縣的視窗名片,眩目的黃金名片;
這就是中國書畫之鄉:禮張。
地點
位於浙中地區享有書畫之鄉、水晶之都盛譽的浦江縣內,是張姓聚居地之一,始祖張元善,河清人(今屬於江蘇省清江市)。五代吳越時任衢州刺史,退隱越州青山。宋建隆(960—963)初,遷浦江桃源山麓之水閣。五傳至張興宗,有三子。後幼子張友聞遷樟山,其裔孫張火夜始遷於此。此地因在雙溪源里而名“里張”,後以諧音雅化為禮張。
自清末以來,禮張書畫家輩出,掉鞅藝壇,蜚聲中外。自清朝康熙至光緒年間,一個50多戶的小山村,有文化名人38人。上世紀30年代,名震國內的藝術沙龍“白社”5名骨幹中,禮張村就有張書旂、張振鐸2人。巍巍禮張,山靈鍾秀;翰墨文庫,人才淵藪。
禮張書畫陳列館
禮張書畫陳列館是禮張文人書卷氣的促動,是物質文明促進精神文明的表現,挖掘文化底蘊是全村人民的願望。2005年11月19 日,對於禮張人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他們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中共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國畫大師張世簡先生、著名國畫大師張寶蓮女士、中國民族文化研究院副秘書長、著名畫家張方揚先生等和來自北京、上海、杭州的20多位禮張籍著名書畫界人士,回故里禮張村,為村民們給他們籌建的書畫陳列館揭牌。至此,村民們可在陳列館內一賭大師們的風采了。
禮張書畫陳列館是國內少有的村級書畫館之一,其收藏書畫的品位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張書旂先生之畫,如美女嫣花,極妍盡態,雅俗叫絕。他是30—40年代傑出的花鳥畫家,與徐悲鴻、柳子谷並稱“金陵三傑”。巨副國畫《百鴿圖》以國禮賀羅斯福連任總統入主“白宮”,蔣介石在此畫上題詞:信義和平。《百鴿圖》代表中國人民為二戰反法西斯勝利送去賀儀,呼喚和平,以聯合英、美抵抗日、德。徐悲鴻稱書旗先生“畫鴿應數古今第一。”潘天壽先生稱書旂先生的畫“設色絢麗,構圖新穎,為花鳥傳神寫照,深為雅得。”張振鐸,其畫作與堂侄書旂同出一源,但在20世紀50年代後,他的畫風在時代感召下一變為大氣蒸騰,雄渾蒼潤,粗獷豪放,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大有銅挾鐵板之絕唱。書旂先生
與李苦禪齊名,被譽為“南天一柱”,是“長江畫派”奠基人之一。李可梁以“南張(振鐸)北李(苦禪)譽之,著名畫家吳冠中、湯文選等均出其門下。
張世祿(1902—1991),著名語言學家,古漢語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家,先後在南京、復旦等10多所大學任教授。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著作頗豐,被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尊為“恩師”。張世祿乃書旂之胞弟,兄弟倆一主繪畫,攻視覺藝術;一主語言,攻聽覺藝術,各為當世名家,雙峰對峙,一母同胞。
在眾多俊傑中,張世簡先生被推為本村當代畫家之最。先生的大作超脫靈變,爽利大氣。《松鷹圖》、《孔雀圖》等一批力作分別懸掛於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內。四尺中堂《風和春暖長雞雛》,已被宋慶齡故居收藏。先生藝德雙馨,近年赴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舉辦畫展,受到歡迎。畫品即人品,張世簡先生始終堅持藝術的純粹性,這使他保持著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革命老人張紀恩先輩今百歲。他以革命豪情揮灑出對祖國山河的深情,大革命前後他隨周總理在血腥的滬上辦公室,甘生命之險為民族之解放燃燒青春。毛毛在寫作《我的父親鄧小平》時曾專程採訪過他,在電視專題片《鄧小平》中有他回憶鄧小平事跡的片段,葉永烈稱張紀恩腹藏黨史風雲。
書畫陳列館成立短短四個月來,來訪人數已達四千人次。來自日本、西藏、深圳、山東、上海、南京以及省內的瑞安美協等書畫愛好者紛紛前來參觀訪問。有的揮毫潑墨,留下墨寶。西藏的戛瑪傑布羅卓在留言簿上欣然寫道:“風道龍果,尊幼合歡;隨筆利絕,四海乾坤。”在此期間浦江縣委書記蔡健也曾多次赴禮張村,並題詞:書畫禮張。3月3日,省委常委斯鑫良同志在蔡健的陪同下也視察了禮張村,對禮張村讚不絕口。
村舍牆壁顯文化
禮張山川秀麗,民風純樸。村裡的書畫風味極濃。從走路的娃娃到古稀老人都能在書桌上展示一番,這是極為罕見和珍貴的,尤其是該村在農村建設中取得的豐碩成果,讓人倍感欣喜。書畫文化和鄉村旅遊成為該村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禮張雖地處偏僻山區,僅600左右人口,但這個書畫村,村民從田裡回來,把手上和腳上的泥洗乾淨,拿起毛筆就能畫一張畫,寫一幅對子。禮張村被稱為“人人會動筆的書畫村。”現今,村人畫風盛行,全村洋溢著一股濃郁的書卷氣,這是禮張書畫的鮮明特色。
走進這個小山村,撲面而來的是滿牆的書畫。有的是村民自畫的,也有的是國畫噴繪作品。有張書旂先生的《扁豆小鳥》、《大麗花翠鳥》,有張世簡先生的為紀念鄧小平同志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向日葵》及《池塘清晨》,也有村民張揚畫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的《白月季》等作品。村牆上的書畫作品有50多幅,真是“山青林茂才俊業生雙溪水,心勤思敏競秀拔翠禮張人。”
禮張書畫文化公園
往昔,禮張村民力農務本,素以種植稻、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兼營林業和養豬。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村辦和個體企業蓬勃興起,農村經濟結構和經濟面貌發生深刻變化。近年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又籌措資金數萬元,建成了戲台、村東橋和電視差轉台,並在全村安裝了自來水,整修了部分道路。2004年冬,又建起了禮張書畫文化公園。
“數代墨香喜人傑蔚然,雙溪獅象嘆地靈奇關。”這是張世簡先生在禮張書畫文化公園超然亭中所寫的對聯。沿著石階往上走,站在超然亭俯視整個村莊,真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感覺。山環水抱、景色清幽,大嶺、白岩嶺兩水匯於村北,至村東南又納西源之水,奔流而下,注入浦陽江。“敬老愛幼風尚好,睦鄰濟困和諧村。”禮張人在公園中遊玩,怡然自得,其樂融融。
悠悠禮張,群山高聳,這如濤如浪如畫如詩的青山秀水,掩藏著多少古樸奇特的禮張風情。翻開它的歷史,走進這塊南國熱土,禮張人所創造的獨特文化和民俗風情將給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善良淳樸的禮張兒女用自己的智慧譜寫了輝煌的篇章,贏得了“文化之鄉”、“書畫禮張”、“山水禮張”等美譽。雖然只有短短的百年歷史,然而禮張人所創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獨特的風情風貌卻源遠流長,從而使禮張文化風情萬種、雲蒸霞蔚、獨具特色,成為浦江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