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光緒24年(1898年),德國理宣崇牧師在橋頭逕貝新圍村建立了福音堂。占地面積667平方米,建築呈凹字型狀,中間空地種有4棵大樟樹;北側樓房三層半,底層是地下室,二、三層中間有四間房,周圍走廊貫通;東北側是長廊式樓房,並排6間兩層,有寫字樓、接待室、廚房;西北為一座大禮堂和辦公室,大禮堂是開展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辦公室分招待室、藏經室,入門右邊是鐘樓,鐘聲敲響,方圓十里都可以聽到。福音堂的東北面有一個西歐式大花園,種有檳榔、花旗杉等觀賞樹。
早在1892年,德國牧師理宣崇、基乃盤二人相繼駐橋頭各村宣道,並在謝崗、龍頭、企石等處建立宣道所,每處收領洗禮者343人,食聖餐者189人,慕道者500餘人。光緒21年(1895年),逕背鄉坤羅龍驤特邀東莞莞城堂的德國禮賢會牧師王謙如、鐵威臨來鄉講道,當時聽講道的民眾約100來人。福音堂建成後,周邊的教徒均集中來此開展基督教活動。
建國初期,福音堂仍照例進行活動。20世紀50年代,福音堂是由橫瀝來的蘇先生和塘廈來的葉家善主持傳教,後東莞基督教會任女傳道潘肖心為福音堂堂主。潘肖心帶領基督教徒奉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辦教會的方針,徹底擺脫西教的控制,走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道路,開展宗教活動。1962年,教會停辦。文化大革命時,教堂被改為逕聯國小。1983年,政府落實宗教政策,由羅功敏牧師主持,劉枝盛、蘇東安、葉寵澤負責收回教產,並於1988年2月2日重建教堂,恢復了宗教活動。1995年5月,福音堂重修,大門牌樓正中是紅色十字架,左右寫有一副對聯:“國事家事教會事事事關心;歌聲祈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每逢禮拜天,遠近的基督教徒都集聚於些舉行崇拜議式,禱聲、歌聲不斷。平日晚上,有短時的查經會、研經會、祈禱會和聖詩練功唱等活動,還有定期的“聖餐禮”和不定期舉行的“洗禮儀式”。每年的復活節和聖誕節,禮拜儀式尤為隆重。此外,附近有些村民結婚也在教堂舉禮。
規模
福音堂從建立至今,牧會的宣教師有30多人。比較知名的有區寵三、謝子階、陳翼昭、潘志山、羅彥彬、羅德階、羅鏡蓉、文少之、蘇植楠、潘肖心、劉志鵬等。其中牧會時間最長的是潘肖心(1948—2000年),她一邊傳教,一邊擔任逕背村的接生工作,深受村民愛戴。她於2000年9月4日逝世,享年93歲。1992年,東莞基督教協會派武漢神學院應屆畢業生莫韶清來福音堂傳道(橋頭鎮大洲村人),後來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