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亭

福星亭

福星亭,又名抗日名將朱福星紀念亭,地處浙江省東陽市巍山鎮眠牛山公園內。 為紀念抗日名將朱福星先生而建。公元2011年公布朱福星紀念亭為東陽市“紅色遺址勝跡”,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福星亭》簡介

福星亭,又名抗日名將朱福星紀念亭,地處浙江省東陽市巍山鎮眠牛山公園內。
 公元二零零五年九月,適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故鄉人民特集資修建抗日名將朱福星先生碑亭(福星亭)於東陽市巍山鎮眠牛山公園苛山之上,緬懷抗日英雄朱福星先生。
公元2011年公布朱福星紀念亭為東陽市“紅色遺址勝跡”,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福星亭》格局

福星亭建於巍山鎮懷魯眠牛山脊,毗鄰觀音塔,北望烏竹嶺,嶺下即是有“華東第一樞紐”之稱的懷魯樞紐互通立交橋,南覽巍山列景,村莊池塘,星羅棋布。福星亭通體為青石建築,南北兩方各有三級石階走上亭台,亭台上是六柱六角形通透式石亭,門楣分別是許秀堂先生題寫的“福星亭”和梅凱先生
抗日名將朱福星紀念亭抗日名將朱福星紀念亭
題寫的“民族精英”,兩邊對聯為“北伐抗日氣貫長虹,撫民救國名垂青史”和江征帆先生為朱福星先生 百年誕辰是題寫的“抗日先鋒功高厚,革命丹心鑒日月”。其餘四面設定石欄石凳。亭閣中間立有三稜柱式紀念碑,正面鐫刻有朱福星先生像和東陽市巍山鎮人民政府的銘文,另外兩面分別是朱福星先生的座右銘手跡:“造福者不為享福,善始者還當善終。”和樓降雲先生為紀念朱福星先生誕生一百周年所作七律一首:
男兒慷慨氣如雲,學業文章卓不群。
投筆封侯班定遠,誓師御倭戚家軍。
龍潭鏖戰殲民賊,淞滬忘身掃寇氛
保障一方施德澤,百年銘記頌功勳。

《福星亭》碑記

朱福星先生(1897一1975),字申卿,浙江東陽看芝人。1912年在浙江金華師範讀書時為反對日寇強占青島投筆從戎;1926年揮戈北伐,戰功顯赫,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任抗日總預備隊代團長,旋入中央軍校高教班,畢業後任上校團長。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日,率六師三十三團浴血奮戰七晝夜,擊潰吳淞登入頑敵,在寶山郊區重創日寇,不幸胸中三彈,昏倒沙場,經送杭州仁愛醫院搶救一周始脫離生命危險。滬戰後擢升為少將旅長。歸里養傷臨危授命,擔任十四都鄉鄉長及東陽縣抗日自衛隊第三區區隊長,組織地方抗日救亡,創十四都鄉抗日根據地,冒死抵制侵東日寇十萬銀元派款,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興學重教,抵制奴化教育,百姓譽為“十四都鄉庇蔭大樹”。抗日勝利,繼續投身人民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選為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常委。晚年信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之古訓,抱病以精湛醫術救死扶傷並著書立說不輟。留座右銘:造福者不為享福,善始者還當善終。
昨日星辰,誠民族精英,故勒石昭彰,以示來者,並歌曰: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暨抗日名將朱福星紀念亭落成

白雲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萬古流芳!
東陽市巍山鎮人民政府
二零零五年九月三日

抗日名將朱福星

朱福星先生朱福星先生
朱福星(1897~1975)又名芝生、步虛,字申卿,號崇德,晚號真正好笑。抗日名將朱福星巍山鎮看芝人。民國4年(1915)就讀浙江第七師範時,為反抗日寇強占青島和袁世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約同學50人投筆從戎。軍旅中保持驚人的求知慾,1924年在上海中西醫藥函授學校畢業。1926年誓師參加北伐,戰功顯赫,歷任連、營、團長。“一·二八”淞滬抗戰為抗日總預備隊防守杭嘉湖,戰後任6師17旅副旅長,入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一期深造。1933年畢業任33團上校團長,因不願與紅軍作戰,險遭殺身,曾降為代團長。抗戰伊始復職並委以重任,1937年6師33團團長任內,奉調於8月22日抵滬參加“八一三”淞滬抗戰。8月31日奉令增援吳淞炮台灣守軍,即向東線進擊,浴血奮戰數小時,於凌晨3時30分,一鼓作氣掃蕩孫家莊、蒲家莊、炮台灣之敵,粉碎了日寇對吳淞炮台灣的圍困,迫使日寇紛紛向吳淞鎮潰退。繼而配合鄰團左右兩翼攻擊,控制了自蘊藻濱至寶山的重要防線。9月4日下午日艦集中火力向我6師陣地炮轟,兩個小時間發射炮彈達一千四百餘發,日寇步兵借炮火掩護多次向我33團陣地突擊。朱福星團長率部冒死奮戰猛力反攻將敵擊退,至此,在火線指揮作戰已經七天七夜未曾合眼。6時30分,日寇瘋狂反撲,朱福星團長親臨陣前率部衝鋒,士氣大振,全體官兵緬懷抗日名將朱福星先生向敵突擊肉搏,終於殺退日寇,而朱福星團長不辛被日寇三顆子彈穿
抗日時期的朱福星先生抗日時期的朱福星先生
進了胸部,失血過多,昏倒沙場。部下拚死將他搶救下火線,用專車急送杭州陸軍醫院,再轉國際仁愛醫院搶救脫險。是年底朱福星團長出院回家鄉療傷,被當地推舉為14都鄉抗日自衛委員會主席、自衛隊長和鄉長,帶傷組織抗日救亡,大義無畏,保衛家鄉,抗拒日寇十萬銀元派款,東陽淪陷期間,唯十四都未給日偽分文粒米,迫使日軍的威風難過烏竹嶺。他胸襟開闊、無私為民、赤膽忠心、捨己救人,調解糾紛、保護先進,崇尚教育、辦學誨人,被百姓譽為"十四都鄉蔽蔭大樹"。為減除一方百姓在國難中的痛苦和保護髮展中共東陽地方組織,多次婉拒國民政府及國防部電令其任軍政要職的派令,並為國分憂未領抗戰八年間軍餉底薪近萬元。抗戰勝利後,竭力保護進步青年,配合共產黨開展人民革命戰爭。1948年接受我路東縣政府委派出任東陽縣第一位人民政權鄉長,1949年10月至1951年5月被聘為東陽縣第一至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為建設新中國奔忙。晚年蒙冤受屈,對人民忠誠如一。愛書如命,手不釋卷。抱“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之宗旨,精研醫藥,無償為民眾治病;筆耕不止,著寫醫方醫論44卷,留下珍貴的遺產。其座右銘"造福者不為享福,善始者還當善終",是他高貴人格的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