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陳埭民族中學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陳埭民族中學

學校用高起點、更高要求、更高標準來要求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學校概況

陳埭民族中學是福建省第二所民族完全中學,為全國民族中學教育協會理事校、福建省三級達標重點校。學校坐落於福建鄉鎮企業一枝花的陳埭鎮烏邊港畔回民聚居地,這裡富庶發達、民風純樸、交通便利。堪稱教書育人的好場所。
民族中學自1965年創辦以來,就深受上級領導的重視,原國家教育部部長張承先、國家民委主任、福建省委書記、副省長、民委主任等國家、省、地、市領導人幾十人次蒞臨視察。社會賢達、企業家大力資助學校辦學的完善與發展。學校建設日新月異,事業迅速發展,形成了“團結、苦幹、向上”的校風、“嚴謹、生動、善導”的教風、“勤奮、主動、求實”的學風、“講求整體效益,重情、重導、重實踐”的教育教學特色和“三教統籌、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教育的發展,為從更高起點、更高要求、更高標準來規範辦學條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晉江市委、市政府把陳埭民族中學的遷建列為晉江市重點建設項目,已規劃好的新校區位於鵬青路以北,緊鄰沿海大通道,。新校舍及配套設施按福建省一級達標完全中學設計,設計,可容納、住宿生2000人。屆時的陳埭民族中學將成為一方求學成才的理想沃土和文明殿堂;成為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一個視窗,一篇傑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辦學特色

敢為天下先,綜合辦學稱楷模
——陳埭民族中學辦學特色報告
走向21世紀,中學教育的辦學模式,辦學目標正面臨著一場大討論:正確的高中辦學目標應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在高中階段應該得到的發展:具備上大學潛能的儘可能上大學,不能上大學的走上社會也能適應社會的需要。這樣的目標實現後,學校才有可能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能得到社會的理解。這是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未來高中辦學思路、辦學方向、辦學模式。實際上,敢為天下先的陳埭人,早在20世紀80年代首開先河,就走出了一條“合格加特色”的路子,“三教統籌,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就是陳埭民族中學的辦學特色。在這一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學校培養出了一批批莘莘學子,他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競爭意識強烈,專業知識深厚,在經濟大潮中大顯身手,創造了世人矚目的成績,為民族地區經濟的騰飛獻出自己的光和熱。學校也成為我國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

歷史

民族中學創辦於1965年,坐落於被譽為“福建省鄉鎮企業一支花”的陳埭鎮。學校興辦職業教育可追溯至1987年秋,改革開放後,陳埭鄉鎮企業發展蓬勃,兩億產值,近千家企業,年從業員工需求量達二萬餘,人均年收入突破千元大關,繁榮的經濟活動,衝擊著陳埭民族中學,教師無心執教,學生無心就學;同時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經濟活動活躍,但鄉鎮企業的管理人員和勞動者的素質卻十分低下,教育與經濟發展嚴重不相適應,矛盾尖銳地擺在這所農村初級中學面前,調整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勢在必行,民中領導經充分地醞釀和準備,與本鎮“中外合資聯豐製鞋有限公司”及鎮政府“企業辦”聯辦《製鞋工藝》和《財務管理》職業高中班,這種辦學形式,解決了學校自身難以解決的困難,提供了職業教育起步發展的基本條件,在溝通學校與鄉鎮企業的聯繫,了解本地區經濟信息,讓學生服務於本地區經濟建設有著十分積極的重要意義。之後,學校又根據市場的需要,增設了《服裝鞋藝》、《電子電工》專業。至九0年學校已由原來的國中附設職業高中改為獨立的職業中學,規模也由最初的兩個專業班發展到4個專業8個班。
陳埭民族中學改革農村教育結構的做法,還體現在將職業技術教育因素引入國中基礎教育,實行了“初三分流”。一方面下大力氣加強基礎教育,另一方面針對一部分學生適當降低文化要求,只上政治、語文、數學、體育、選修物理,騰出一些時間組織他們分別學習製鞋、服裝、電工等三個專業的知識。學生進行半工半讀,上午學文化、下午上專業或下廠實習。在分流編班中採用學生自願報名、家長同意,學校審批的辦法,學生畢業後,可以根據各自的志願保送或優先錄取在本校職業高中就讀,也可以到鄉鎮企業自謀職業。實驗結果證明,初三分流有利於扭轉溜生的局面,學生既可受到九年的義務教育,又可以在離校之前得到一定的職業技術教育,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了學以致用,穩定了教學秩序,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歡迎,得到了各級教育部門的肯定和讚揚,學校分流的辦學經驗曾數次在省、市有關會議作專題介紹,1999年,復辦普通高中的第二年,根據省市精神和學生的具體差異及學校的有利基礎,又推出了《高二後分流教育改革方案》,即用兩年的時間基本學完普通高中現行教學計畫所規定的文化課後,讓一部分升學無望,或者不準備升學的學生在自願的前提下,接受一年左右的就業預備教育,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就業,或參加為職業學校學生組織的高考,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
此外自1989年起學校還和陳埭鎮政府聯合創辦了“文化技術學校”以幫助土生土長的企業擺脫小作坊生產意識的束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改進生產方式,向創名優產品的道路邁進,為本地區經濟繼續健康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這種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既把三類教育辦好,發揮各自的優勢,同時又相互配合,補充促進,形成一個農村教育的整體,發揮了良好的辦學效益。

貢獻

“發展教育事業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民族素質,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各類人才”。為了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心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為社會各行業輸送素質較高的勞動後備力量,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新生,必須有側重地對學生實施升學預備教育或就業預備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奠定基礎。在這一正確思想的指導下,學校領導思想統一,決心大。經認真的分析和研究,進行了周密的工作部署,並由分管教學副校長具體主抓,從思想上、組織上、物質上為“三教統籌”這一教改工作提供了保證,學校在制定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畫時,都以“三教統籌、三位一體”這一辦學思想為指導,在師資配備、資金投入等方面都進行優先考慮。(補充)
“三教統籌,三位一體”這一辦學模式所以能搞起來並能堅持下來 還有他有利的條件,就是得到社會的大力支持。
1987年,職高一創建就得到了社會的大力支持,採取聯辦形式,製鞋專業和財會管理專業分別與中外合資聯豐製鞋有限公司和陳埭鎮政府企業辦聯辦,聯辦單位提供一定的辦學經費,選派兼課專業教師,提供實習場所,協助安置畢業生就業,解決了發展職業教育的基本條件,同時推動了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建設的緊密聯繫和協調發展。而“初三分流”、“高二後分流”教學改革的出台和實施承認差別、區別對待,因材施教,為受教育者提供了足夠多的發展機會,儘可能地滿足了家庭及學生的願望,有利於學生得到充分、健康的良好發展,最大限度地緩解了由於升學而引發的社會矛盾。另外,受教育者走出高中(國中)校門時已經有一技之長,能夠立足於社會,自身價值也得到一定的體現,家長和學生也不會產生“白讀書”想法,由此而產生的社會矛盾降到了最低的限度。因此也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歡迎 。

師資隊伍

為全面實施“三教統籌、三位一體”這一教改實驗,長期以來學校形成了一套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先後制定了《陳埭民族中學初三分流教育改革方案》、《陳埭民族中學高二後分流教育改革方案》,在分流過程中,主要根據三大原則:一.根據鄉鎮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二.根據學校的設備和師資條件;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編班採取了學生自願、家長同意、學校審批的辦法。同時根據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思想複雜的情況,做好學生的教學管理、生活管理、思想管理、技術管理,為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明確學習目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學校同時制定了各種的專業技術考核辦法,高二後分流的學生除參加高一、高二年全省統一的六科會考外,其職業技術課還應參加市職教的定級考試,後發給專業技術合格證書。在規範的制度管理下,學生學習思想穩定,學有所得,畢業後各得其望。
“三教統籌”,“分流教育”的穩步協調關鍵還取決於師資隊伍的建設,教改推行初期,教師主要由合辦單位選派,隨著教改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加強職業訓練教師的培養訓練也就成為教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除了招聘了一批思想素質好,事業心強、業務水平高的專業教師,還注重加強教師的知識、業務的再培訓,以適應現代化教學工作的需要。

學生成就

“三教統籌、三位一體”這一教改課題推行以來,學校進行了全方位、各層次的改革與試驗,實踐證明改革使我校的基礎教育煥發生機:國中基礎教育較大提高,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成人教育深受歡迎,十幾年來從這裡走出了一批批的民中學子,他們在各行各業中施展才華,有的擔任地方行政領導,為民造福;有的在商海出類拔萃,成為優秀的企業家;有的立足鄉鎮,成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領頭人;有的出國創業,回報桑梓,可謂桃李芬芳,人才輩出。而99年的高二分流,大部分學生均通過職業中專或職業高中的考試 ,取得文憑,而且有105人被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錄取,未被錄取的學生(或沒參加高職單招考試的學生)因其具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受到當地鄉鎮企業的歡迎。
學校的這一教改課題同時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國家級重點課題——《老少邊僑地區職業技術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試驗單位,同時得到了中華職教社和福建分社以及各級黨政領導、省教委、地、市教育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