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地處寧化縣城周圍,全鄉轄區總面積220平方公里,轄18個建置村,165個村民小組,共5786戶、總計2.4萬多人。2010年,全年工農業總值完成6.06億元,比增1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966萬元,比增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948萬元,比增49%;鄉財政總收入612萬元,比增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326元,比增13.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06億元,比增17.7%。耕地面積3.33萬畝,林地17.8萬畝。完成菸葉收購1.93萬擔、上等煙比例達54%,菸葉收購總量首次躍居全縣第三名。交通便利,永寧高速橫貫東西,且在馬元亭設有互通口。
中文名稱:城郊鄉
外文名稱:ChéngJiāoVillage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福建寧化
下轄地區:都寮、巫高、社背、李七
政府駐地:寧化縣北大街(寧化一中對面)
電話區號:0598
郵政區碼:365400
地理位置:福建西部
面積:220平方公里
人口:2.4萬
方言:客家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社背土樓
車牌代碼:閩G
行政區劃
城郊鄉位於寧化縣城周圍,全鄉5495戶,23024人。全鄉土地總面積2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345畝,轄等18個村委會。代碼:350424200轄18個村委會:~201_高塹村、~202_連屋村、~203_馬元亭村、~204_馬源村、~205_舊墩村、~206_下巫坊村、~207_揚禾村、~208_上畲村、~209_九柏嵊村、~210_夏家村、~211_瓦莊村、~212_茶湖崗村、~213_雷陑村、~214_社下村、~215_都寮村、~216_李七村、~217_社背村、~218_巫高村。
交通狀況
該鄉交通便捷,省道建文線,S307線貫穿境內。經國家批准、永寧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並在該鄉距縣城2公里的馬元亭村設互通口。18個行政村通村公路已實現水泥硬化。
歷史人文
城郊鄉成立於1984年。該鄉李七村是寧化西南五鄉農民武裝暴動村之一,農民武裝暴動成功揭開了寧化人民革命鬥爭新篇章。
建築景觀
目前鄉內有保存較為完好的社背土樓和清道光年間修建的社下俞坊祠堂以及張家坪的張顯宗墓。
社背土樓
又稱“萬青鬆土樓”,屬傳統民居類建築。坐東南朝西北;平面呈方形,通面闊22.6米,通進深29.1米,總面積8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磚砌門臉、堡門、平頂門廳、中天井、主堂、扶樓等。主堂面闊5間,進深3柱,為穿斗式結構,懸山頂。構築特點:就地取材用黃沙土生土夯築,四面牆上均設有條形斗窗和射擊孔,為防禦、居住並重之堡。地面為三合土打制;天井兩側為扶樓,明間廳前設拐子花屏欄;主堂明間為上下貫通式。前檐設卷棚軒。次間、稍間、盡間,上下設住房、糧倉、儲存間盡間。二樓靠外牆處設跑馬道。中天井靠門端設有石質圓井。社背土樓建築年代雖不很久遠,但傳承了寧化歷史上客家土樓的建築風格,是研究客家土樓建設的活化石,具有科學、藝術、歷史三大價值
張顯宗墓
屬明代名人墓葬,平面呈外圈條狀橢圓、內葫蘆形。墓坐北朝南,方向14°,通面闊5.77米,通進深15.875米,總面積91.6平方米。由墓埕、墓坪、二級祭台、墓碑、碑亭、護牆、金井、墓圍、封土組成。始建於明永樂五年,清光緒二年重修,2OOO年再度維修。祭台、碑亭為赤色砂岩砌制;墓碑上楷書陰刻“大明洪武交趾布政使,辛未科狀元,國子監祭酒,工部尚書先考張公顯宗之墓”,“明永樂五年歲次己丑十一月廿七日吉葬,壬山丙向男克恭、舉、寬,孫淑禎、英、承、寶、和、清”,“公元二千年歲次庚辰仲秋月初十重修建”等字樣。該墓主人為明洪年間的重要官吏,墓葬形制又具有明顯的明代風格,有一定的文物考古價值。俞坊俞氏宗祠
屬清代祠堂建築;平面為方、圓結構,不規則分布。坐西北朝東南,方向130°;通面闊19.2米,通進深22.2米,總面積427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曬坪、大門、下廳、天井、正廳等。主體建築面闊5間,進深4柱,為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懸山頂。建築特點:大門上彩繪鬥神,門廊上方單拱卷棚軒做天花裝飾;下廳可搭臨時性戲台;正廳左右兩側廂房為二層結構;堂內設有神龕,供奉余氏祖宗牌位,為抬梁穿斗式木構架,地面以橫豎青磚鋪設。宗祠西側有橫屋一列。曬坪左右兩邊立有旗桿石,上楷書陰刻“道光己巳歲……”。該建築是研究客家宗祠文化、姓氏淵源、客家祠堂建築工藝的最佳資料,具有較好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