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

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

泉州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主要包括計畫主要包括:採用學校教育、師傅帶徒、劇團培訓等方式,培養木偶戲傳承人;推進“木偶戲進校園、進社區”,普及木偶戲知識;編寫木偶戲教材、普及讀物,製作音像製品等。

2012年12月4日於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會議上,成功入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成為全球10項優秀實踐名冊項目之一,也實現了中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秀實踐名冊項目零的突破。

瀕臨失傳

木偶戲 木偶戲

福建木偶戲主要分為提線木偶和掌中木偶兩種。公元十世紀開始在閩南地區傳播,日積月累,形成了許多傳統劇目、音樂唱腔,以及豐富的表演技法和體系。但隨著文化傳播方式多樣化,加之其表演技法複雜、練習時間長,年輕人學習和傳承意願不強,木偶戲後繼乏人。

福建木偶戲遇到的問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普遍問題,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生氣”,甚至瀕臨滅失,加強保護和傳承人的培養是當務之急,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搶救、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要放在歷史坐標上看,它們是祖輩遺產,我們要在傳承基礎上,加以發展。”--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說。

培養人才

2006年,福建省文化廳牽頭制定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畫,從培養挖掘從業者、潛在從業者和欣賞者等三方面著手,提高福建木偶戲內在存續能力,改善其生存環境。

據福建省文化廳社文非遺處副處長林麗永介紹,這一計畫主要包括:採用學校教育、師傅帶徒、劇團培訓等方式,培養木偶戲傳承人;推進“木偶戲進校園、進社區”,普及木偶戲知識;編寫木偶戲教材、普及讀物,製作音像製品等。

福建省還建立完善福建木偶戲演出場所、傳習所、展示館;開展區域間、國際間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和信息資料中心,加強木偶戲表演藝術、造型藝術研究等。

福建省已在50多個學校開展“百場木偶進校園”活動,建立了20多個公眾木偶社團組織,培養了數以萬計木偶戲欣賞者。福建木偶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已有15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5名。

另外,福建省已完成對福建木偶戲普查,59個劇目及70位傳承人的相關資料得以保存;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泉州嘉禮(提線木偶)館等傳習基地和交流展示場所相繼建成。

示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三個保護序列。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入選優秀實踐名冊,實現了中國在“非遺”保護領域的“大滿貫”。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旨在鼓勵締約國推薦最能體現公約原則和目標的區域性保護計畫、項目和活動。”文化部有關負責人說,“這是國際社會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肯定,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開展非遺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

據介紹,聯合國將把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在全球推廣,並組織其他國家藝術家、興趣愛好者到中國學習交流,讓世界遺產實現世界人民共享。

福建省將繼續推進木偶戲後備人才培養,擴大木偶藝術的社會普及面,改善木偶戲生存和發展環境,開展木偶藝術國際間合作交流。

還將通過社區、專業機構和政府的合力,採取網路、資料庫、國際學術會議、專題論壇,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與國際社會分享福建木偶戲保護經驗。

“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的實施對非遺保護和發展具有樣本意義。”福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甘滿堂認為,這一計畫既充分發揮了木偶劇團等各種專業機構的力量,又調動了社會公眾力量參與,同時有效利用了各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資源。這些做法值得借鑑。

專家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普及、提高全民保護非遺意識,提高非遺社會認知度,形成合力;適度開發,適當創新,吸引年輕觀眾從業和欣賞;政府從資金、人才等方面傾斜,給予保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