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根雕

中國根雕看福建,福建根雕看福州,福州是根藝的故鄉,根雕是福州聞名遐邇的特藝之一,堪與木雕、壽山石雕、脫胎漆媲美。

根雕簡介

在京舉辦的歷屆全國根藝展覽會上,福州的作品量多質高,屢獲大獎,其中不少作品精妙絕倫,博得觀眾連聲讚嘆。中國根藝研究會認為,福州是根藝的故鄉福建地處亞熱帶,山高林密,木材、根材資源豐富,根雕與自古以來就興旺發達的木雕、竹雕伴隨而生。福州有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加上人才濟濟,創作實力雄厚,便成為八閩根藝的龍頭。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徐炳欽等人就嘗試以根造型,到60年代,屠一道、林祥吾等人更潛心此藝,,集其大成,成為本地根雕藝術的“開山祖”。屠老的作品早就擺進了人民大會堂,成了國寶級的名作。土生土產的“根疙瘩”登上大雅之堂,增強了福州根藝作者的精品意識。老一代不僅留下了寶貴的作品,還熱心傳經帶徒,讓後輩“青出於藍勝於藍”。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的根雕藝術空前繁榮,並成立了“逸仙藝苑”,組織指導根雕、盆景創作與交流,新人脫穎而出,佳作競奇斗絕,湧現出屠剛、屠羽、屠亮(“屠氏根雕世家三兄弟”)鄭大木、李成榮、黃榕國、林興坦、林學善、陳琰、潘發清等一大批根藝家。其中不少人近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工藝美術家”的榮譽稱號。還有廣大業餘根藝愛好者活躍在基層,以根雕創作和各種形式的展銷活動,豐富了城鄉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

根雕歷史

根雕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已經會雕刻木像做裝飾品。在1982年河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清理馬山一號楚墓時發現了我國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辟邪》。據國家文物部門考證,該文物製作於戰國晚期,約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間,距今2300年。其形為虎頭、龍身、兔尾的四足怪獸,極富動勢神韻,色彩古雅樸實。到了隋唐時期,根藝發展已趨於繁榮。《李泌傳》里有李泌用天然樹根製作"龍形爪"獻給皇帝的記載。清時時期的根藝作品《玉玲瓏麒麟》、《鳳凰》等作品更是在上海豫圓陳列至今。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藝作品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振興,經濟繁榮,根藝事業也蓬勃發展。1983年《根的藝術》紀錄片拍攝後,198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中國根的藝術聯展",並成立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根藝研究會,使中國根藝美術走上了正規化、學術化的發展道路。1994年9月經國家民政部批准,由二級學會晉升為中國文聯所屬的一級學會----中國根藝美術學會。而且已在全國各地發展了四十多個根藝團體。福建、浙江、安徽、江蘇等省的根雕藝術廠家不斷增加,根藝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根藝創作水平更是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並且,它以其獨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藝術感染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根雕特點

巧藉天然要貫穿於創作的始終。當選到一塊具有自然形態美和創作價值的根材時,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確定創作主題,但這種情況極少。大多數是第一印象覺得其形態美,可以利用來創作點什麼,但究竟創作什麼並不清楚。對於一個七枝八杈、形態複雜的根體。經過作者推敲確定主題後,下一步就是製作階段。在製作時要貫徹“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製作原則,圍繞著主題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計,合理而慎重地取捨。除對局部作少量的修飾和必要的雕琢外,重點應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態上,如枝、須、洞、節、疤、紋理、色澤、態勢等,儘量使這些天然特點和神韻,在已確定的藝術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體現。在這種創作思想指導下,因材施藝,進行取捨、雕琢、磨製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與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結合起來,實現原定的創作構想。由於根雕要巧藉天然,雖經施藝但不留明顯痕跡,使整個作品的藝術風格渾然一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