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初三,雞鳴三省岔河“祭風節”在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水潦彝族鄉雞鳴三省大峽谷上“轟轟洞”前舉行。來自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各族同胞聚集在此,參加雞鳴三省彝人同胞一年一度的“祭風節”。
載欣載奔 三省彝族同胞祭天祈福
幾根竹竿豎在峽谷崖頭,大紅紙書寫的“岔河彝寨祭風節”在和熙的陽光下隨著春風嘩嘩作響,當地的村民和前來的彝族同胞,興高采烈,載歌載舞。兩桌疊加,上面放這裝滿的玉米的大斗,插著“風波雨師位”牌,下面放著祭天所用的彝文經書。首先是祭天儀式,法師在神壇前念彝人先人流傳下來的祭天詞,叩首作揖,奠酒插香,配以酒水,點燃香燭紙錢,鳴炮殺豬。殺豬後,將豬打脹,刮毛剖解。然後將豬頭割下來放在神壇上。“豬剖解後,必須把豬的五臟割一點下來,‘回熟’祭天,然後剩下的才能用來製作食物,共進晚餐。” 將“回熟”的祭品貢在神壇上,法師做法進行祈福儀式。祈福儀式過後,鳴炮響起嗩吶,隨著法師的口令,凡是來的人都手持一炷燃香,在神壇前磕拜。彝寨里家家戶戶、大大小小都參加這個儀式,以求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祈福儀式後,點燃轟轟洞門前的大火,參加的人全部都聚在轟轟洞門前的平地里,載歌載舞。舞蹈結束後,全部人聚在地里共進野餐宴,吃“坨坨肉”,喝包穀酒。
民俗歷史 祭天祈福驅除妖魔邪怪
“祭風”始於明朝初年,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相傳明代年間,雞鳴三省一帶連年天災,民不聊生,雞鳴三省彝人祖宗相信這是由於轟轟洞內妖魔邪怪作祟,所以每年的春天芒種時節請來法師作法驅邪和殺豬祈禱。久而久之,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在轟轟洞門前“祭天”成了雞鳴三省彝人的習俗。目前,該民俗活動已被列入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祭風”傳承人李祿清說,“祭風”是雲南、四川和貴州交界一帶彝族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祭天有祭神仙祈福和鎮壓驅除妖魔邪怪兩個目的。祭的對象是“風波雨師”,“彝人祖先認為,風波雨師就是掌管天晴下雨的神仙,祭祀它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祭祀神壇上只能寫‘風波雨師位’。”
除了祭天祈福,另一個目的是鎮壓轟轟洞內的妖魔邪怪,兩個儀式是同時進行的。驅除妖魔邪怪所用的木質是用當地的一種樹木“敷煙”製成。因為相傳彝族祖先曾被敵人追殺掉下懸崖,正是落在這種叫做“敷煙”的樹上,被救了生命,免於滅族。“我們這裡的彝族人也把‘敷煙’當做祖先。”李祿請說。
民俗演化 “祭日”漸漸演化為“祭節”
大到八九十歲的老人、小到丫丫學語的孩童和遊客各持一炷香,依次到洞門前的“風波雨師”神壇前叩首插香,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古代,彝族仙人把今天當做妖魔邪怪的祭日。”李祿清說。
“以前在人們生活水平還不高的時候,買不起豬,人們就殺雞代替殺豬‘祭天’。”“祭天”傳承人李祿清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祭天”保持祈福的同時,已漸漸演化成彝族同胞歡慶的節日。祭風節還是雲南省和貴州的彝族同胞共跳彝家舞蹈,聯誼交流,送美好祝福的節日。
民俗文化愛好者楊甲林告訴記者,雞鳴三省一帶彝族同胞的“祭風”意義已從祭天祈福驅怪的傳統演化出對大自然的崇敬,把保護大自然的願望寄托在“祭風”中。祭風承載的是彝族同胞對大自然的尊重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