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主要為害雲南松。
幼蟲食害針葉,嚴重時針葉全部被吃光,呈火燒狀,對林木影響生長很大。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長9.5mm,黃褐色,觸角27節;上顎前端、中胸盾片前緣及側緣、腹部2-7節背板及第8背板小部分、第9-10 腹節背面黑褐色,腹部3-8節側面白色,足脛節除基端外與跗節均暗褐色,翅透明具暗黃色雲斑、脈和翅痣暗黃色;刻點額區粗而密皺,胸背則稍小,小盾片較稀,1-8節腹以第1背板中部及5-7背板兩側較密;唇基前緣弧形凹入,中窩長圓形,頭及胸部密被黃柔毛。雄蟲體長9mm,黑色有光,觸角32節;觸角1-2節,上唇、唇基前緣、上顎基部、須、前中足除基節外、後足、腹部背板側緣及腹板紅褐色,翅脈和痣亮黑褐色;刻點頭部粗密、胸部較稀,腹部1-8節以第1-2背板中部密而粗;其餘如雌蟲。
卵 初鵝黃色,船底形,長約0.80mm,寬約0.20mm 。
幼蟲 大齡幼蟲體長20-25mm,頭深褐有光,體深墨綠或桔紅、黃色,背線狹而色淺且兩側具暗縱紋;各節3個小環節、每小環生成列的刺毛,近足基部具2組黑色小點狀刺毛;腹面黃綠或紅色,腹足綠或紅色。
蛹 長7.0-10.0mm、寬4.0-5.0mm 。
繭 初白色,後褐黃色。
發生規律
四川西昌地區年1代,以老熟幼蟲下樹於土壤中結繭變為預蛹越冬。2月上、中旬為下樹高峰,越冬預蛹在繭中歷時約130天進入蛹期,蛹期約20天。5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蟲始羽化、高峰在7月上旬;6月下旬至8月中旬產卵、7月下旬為高峰期,卵期15天,7月中旬至9月初幼蟲孵化、8月中、下旬為高峰期。幼蟲8齡,幼蟲期約160天。
成蟲羽化10-15時最盛,中午常在樹冠上層飛翔,早晚伏於松針叢中,對糖醋有趨性。卵多產於鬱閉度0.5以下的疏林、孤立木、林緣及林冠上層的針葉內、落卵也處先受害,卵成 2 列排於針葉的刻槽中,葉面黃或褐泡狀鼓起;每雌產卵120-250粒。1-4齡9-18 時聚集於當年生嫩針葉基部取食表皮和葉肉、食量占幼蟲期的20%,傍晚及早晨的食量占一天的3/4,受驚時釋放白色粘液;5-8齡分散且食整個針葉,11月至次年2月取食量最大,棲所無食料時成群向鄰枝或鄰樹轉移遷移,因此受害林分常呈團、塊狀或片狀分布;老熟幼蟲沿樹幹下爬到或落地後在樹冠投影區0-6cm土中結絲繭越冬。海拔1800m以上的林分常成災,孤立木、林緣、山頂、山脊和個別高大植株受害重。低齡幼蟲期和繭期降水多即濕度在60%以上、12℃以下和25℃以上時死亡率高。野草莓果熟盛期為羽化盛期,野芭子展葉初期為產卵盛期、開花初期到盛期為幼蟲防治適期。
天敵種類很多,幼期有螞蟻、僵菌、蝽、獵蝽和病毒;蛹期有黴菌、寄生蠅2種、小蜂1種,寄生率高達41.84%;成蟲期天敵有蜘蛛、螞蟻及山雀、翁鶯、黃臀鵯。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營造混交林,加強撫育,增強樹勢,減少為害;在卵期、低齡幼蟲期,人工摘除有蟲、卵枝條,繭期人工挖掘繭塊,集中燒毀。
集中燒毀。
(2)生物防治。
注意保護利用天敵,幼蟲期施用白僵菌以及多核型病毒等。
(3)藥劑防治。
①對小面積蟲源地、林緣地帶及個別高大樹株,用15%殺蟲雙打孔注乾防治,每株
5 mL。
②在低齡幼蟲期,在高蟲口密度林分中以2.5%敵殺死乳油、2.5%滅掃利0.005%液,噴霧,選擇性防治有蟲株。用25%敵馬油劑超低量噴霧,每公頃3 kg;在中高齡幼蟲開始大量轉移為害時,在早晚用敵馬煙劑放煙,每公頃1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