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號火箭

神舟七號火箭

神舟七號火箭,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所用的火箭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它是我國唯一承擔發射飛船的火箭。

神舟七號火箭神舟七號火箭

神舟七號

長征二號F型火箭是中國目前唯一用於發射載人飛船的火箭。它是在長征二號E型即“長2捆”火箭的基礎上,按照載人航天工程總體任務和技術指標要求而研製的。

據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介紹,長征二號F型火箭全長58.3米,起飛重量479.8噸,由4個液體火箭助推器芯一級、二級、整流罩逃逸塔組成,包括控制系統故障檢測系統遙測系統外測安全系統逃逸系統箭體結構動力系統推進劑利用系統附加系統地面設備等10個分系統。

劉宇介紹,與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用於這次發射的火箭有36項技術改動,可靠性指標從原來的0.97提升到0.98,航天員安全性指標達到0.997,乘坐的舒適性也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從1992年開始研製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是中國航天史上技術最複雜、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標最高的運載火箭。火箭能夠安全可靠地將飛船送入預定軌道,同時,在飛出大氣層之前,若出現重大故障,能按救生要求使航天員安全脫離故障危險區。

到目前為止,長征二號F型火箭已經成功地將4艘無人飛船和二艘載人飛船送入太空預定軌道,發射成功率達到100%。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發射,將是“長征”系列火箭第109次發射,此前,“長征”系列火箭已連續66次成功將多種飛行器安全送入太空。 神七大功告成中國航天如何更“經濟 

神七大功告成,美俄印新太空計畫耗資驚人,面對全球經濟低迷

神舟七號火箭神舟七號火箭

中國航天如何更“經濟”?

“太空第一步”航天員所穿的國產艙外航天服,價值約3000萬元人民幣。據了解,“神七”本次發射成本近10億元人民幣。此前,包括研發和前6次發射,“神舟”總計花費23億美元。而美國太空梭的單飛成本就已超過30億美元。

美國2018年的新登月計畫,目前預算突破了1040億美元;俄羅斯“10年聯邦航天計畫”的全部投入則高達187億美元。經濟總量遠遠不及中國的印度,也公布了2012年探測火星、2014年載人航天、2020年登上月球的計畫,僅其載人航天計畫就要耗資20多億美元。

拓荒年代,我們可以“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今天,面對新一輪的全球經濟低迷,中國航天,撫今追昔,又該如何躬身問計、開源節流?

中國航天本是“清貧起家”

有“要拋就拋大的”的豪氣,更有勒緊褲腰帶的傳統

神舟七號火箭神舟七號火箭

腳踩大地,半個身子在工業化進程中,腦袋已置於浩瀚太空———這是中國巨人向世界展示的新形象。

篳路藍縷的青蔥歲月,遺落在歷史的黃頁里,早已模糊了蹤跡。但歷史永遠記住了這一天。

1958年5月17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一錘定音:“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其時,距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僅7個月。

“中國追趕”的腳步聲開始急促響起。但,現實殘酷,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沒有運載火箭,甚至連近程飛彈也才剛剛開始仿製,要搞航天只能“勒緊褲腰帶”埋頭苦幹。

自主創新的路子就這樣被逼了出來。1958年10月20日,在毛澤東的大手揮動5個月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建了。胡楊林,戈壁灘,乾燥少雨,人跡罕至,勾勒出酒泉最初的惡劣環境。

在那個最艱苦的拓荒年代,斗天斗地鬥風沙,耐飢耐餓耐疾苦。從將軍到士兵,啃白菜幫子,吃麥糊糊,卻精神飽滿,在這種震人心魄的意志力中酒泉巍然聳立。

百廢待興,新中國被封鎖、包圍和威脅包裹。困苦中,當時的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五院確立了“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科學成果”的建院方針。

在此方針指引下,中國航天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由仿製跨入了自行研製,不斷戰勝重重困難,自主創新,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1964年6月,我國第一枚自行研製的地地飛彈———東風二號發射成功。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東風二號甲地地飛彈飛行試驗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東方紅1號送上了天空,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國也進入了航天時代。這顆人造衛星的重量超過了蘇、美、法、日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量的總和,實現了毛澤東的願望———“要拋就拋大的”。

2006年,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慶典,艱苦奮鬥、自主創新作為一條重要經驗被提煉出來。

經歷50年發展的中國航天,經驗、實力、發展環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作為從基礎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重頭行業,仍需要賡續艱苦奮鬥、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

省錢考驗航天人智慧神七大功告成中國航天如何更“經濟”?
來源:南方日報 2008-09-2909:27:38 作者:徐劍橋張迪

神七大功告成,美俄印新太空計畫耗資驚人,面對全球經濟低迷
中國航天如何更“經濟”?

“太空第一步”航天員所穿的國產艙外航天服,價值約3000萬元人民幣。據了解,“神七”本次發射成本近10億元人民幣。此前,包括研發和前6次發射,“神舟”總計花費23億美元。而美國太空梭的單飛成本就已超過30億美元。

美國2018年的新登月計畫,目前預算突破了1040億美元;俄羅斯“10年聯邦航天計畫”的全部投入則高達187億美元。經濟總量遠遠不及中國的印度,也公布了2012年探測火星、2014年載人航天、2020年登上月球的計畫,僅其載人航天計畫就要耗資20多億美元。

拓荒年代,我們可以“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今天,面對新一輪的全球經濟低迷,中國航天,撫今追昔,又該如何躬身問計、開源節流?

中國航天本是“清貧起家”

有“要拋就拋大的”的豪氣,更有勒緊褲腰帶的傳統

腳踩大地,半個身子在工業化進程中,腦袋已置於浩瀚太空———這是中國巨人向世界展示的新形象。

篳路藍縷的青蔥歲月,遺落在歷史的黃頁里,早已模糊了蹤跡。但歷史永遠記住了這一天。

1958年5月17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一錘定音:“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其時,距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僅7個月。

“中國追趕”的腳步聲開始急促響起。但,現實殘酷,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沒有運載火箭,甚至連近程飛彈也才剛剛開始仿製,要搞航天只能“勒緊褲腰帶”埋頭苦幹。

自主創新的路子就這樣被逼了出來。1958年10月20日,在毛澤東的大手揮動5個月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建了。胡楊林,戈壁灘,乾燥少雨,人跡罕至,勾勒出酒泉最初的惡劣環境。

在那個最艱苦的拓荒年代,斗天斗地鬥風沙,耐飢耐餓耐疾苦。從將軍到士兵,啃白菜幫子,吃麥糊糊,卻精神飽滿,在這種震人心魄的意志力中酒泉巍然聳立。

百廢待興,新中國被封鎖、包圍和威脅包裹。困苦中,當時的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五院確立了“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科學成果”的建院方針。

在此方針指引下,中國航天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由仿製跨入了自行研製,不斷戰勝重重困難,自主創新,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1964年6月,我國第一枚自行研製的地地飛彈———東風二號發射成功。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東風二號甲地地飛彈飛行試驗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東方紅1號送上了天空,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國也進入了航天時代。這顆人造衛星的重量超過了蘇、美、法、日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量的總和,實現了毛澤東的願望———“要拋就拋大的”。

2006年,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慶典,艱苦奮鬥、自主創新作為一條重要經驗被提煉出來。

經歷50年發展的中國航天,經驗、實力、發展環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作為從基礎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重頭行業,仍需要賡續艱苦奮鬥、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

省錢考驗航天人智慧

國際合作,少走彎路,把該省的錢省下來

2001年3月23日,讓前蘇聯在世人面前驕傲了15年的“和平號”空間站墜毀在太平洋,背後受傷的則是蘇聯以及蘇聯的經濟。

前車之鑑猶去不遠,國內亦有人擔心,中國一攬子太空、登月計畫,代價不菲,會不會拖累中國經濟?

的確,太空探索,代價高昂。美國太空梭的製造成本為每架30億美元,單飛成本超過30億美元。

相對美俄,空間開發起步較晚的中國,一直在走一條“經濟型”的開發道路,面對巨額的航天投入,中國選用了“節流”妙招:量力而行、節省成本,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凸顯出的是另一種中國智慧。

以神舟飛船為例,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介紹,神舟研發起點高,設計一步到位,總體智慧型化程度較高,美蘇當年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經無人飛船、單人飛船,最後才是多人飛船。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是一舉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因而大大節省了研發費用。

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戚發軔也說,神舟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飛船的軌道艙兼具生活艙和留軌試驗艙的功能。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做法不同,神舟飛船返回艙著陸後,軌道艙仍可留在軌道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

“神六”發射成功後,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曾用“昂貴的證明”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中國的神舟載人航天計畫。但實際上,包括研發和6次發射,神舟總共花費23億美元,其中有一半用於地面設施建設,單飛成本不到10億元。精打細算,乃其要略。

互通有無是另一條節流途徑。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少走彎路,達到互利互惠。與以前幾乎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不同,中國航天處在新的時代環境下。

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分別與歐洲空間局、俄羅斯等簽署了20多項政府和部門間的合作協定、備忘錄;分別與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巴西等40多個國家召開了政府間空間合作聯委會以及不同形式的磋商會、研討會達30餘次。

此間,中巴聯合研製的資源衛星成功發射,中、法、德合作研製的鑫諾衛星成功運行,中歐合作雙星計畫已開始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亞太七國合作研製的多任務小衛星已完成初步設計。

載人飛船的研製也將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持續發展下去。

“與美國相比,中國在航天項目上的預算可謂微不足道。但中國政府的務實精神和精打細算使其研製開發出了在性能和成本上都很有競爭力的火箭和載人宇宙飛船。”西班牙《國家報》對中國神六載人航天成功作如是評價。

航天如何成中國“搖錢樹”

神舟七號火箭神舟七號火箭

“長征”占全球發射15%市場,“賺老外的錢”大有可為

計畫經濟體制下,航天事業作為國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協作是當時中國航天最為之自豪的模式。但是,當歷史進入到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世界進入和平發展時期,中國航天工業開始了“痛苦”的轉型———計畫經濟這棵大樹靠不住了,面對市場經濟這個火辣辣的日頭,中國航天沒有選擇。

1985年3月至9月,日本筑波市舉辦了一場世界科技博覽會。日本觀眾在好奇地圍著中國古代的火箭模型嘖嘖稱奇,展覽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和衛星地面測控站模型,令與會觀眾印象深刻。這是中國航天第一次將自己的成就向世界展示。展示不是目的,分割國際航天貿易市場蛋糕才是初衷。

1988年11月1日,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同美國休斯公司簽訂了用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發射澳大利亞衛星公司兩顆通信衛星的契約,中國航天涉水海外的“第一次”就此誕生。

一年多後,1990年4月7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準確地送入太空預定軌道。自此,中國航天敲開了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大門。

2004年12月15日,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與奈及利亞宇航局簽訂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契約。

該項目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用通信衛星市場上,打破了商業衛星市場被個別航天大國壟斷的格局,為我國航天自主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創造了新的空間。

要寫入中國航天開放史冊的應該還有被稱為“開創了第三世界航天高科技領域合作先例”的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2000年3月2日,中巴資源一號衛星正式交付用戶,開始在中巴兩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

自1985年10月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承攬國際商業發射服務以來,中國已成功地進行了24次國際商業發射,將30顆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目前,中國已經研發了先進的發射平台和衛星,在對外發射服務方面,長征系列火箭的良好經濟性能使其具有了較強的競爭力,並已奪占了全球發射市場15%的份額。中國正在努力尋找建立自己空間站的夥伴,並且準備對月球、火星甚至更遠的星際展開探索,以滿足地球上不斷增長的能源與其它的需求。

見習記者徐劍橋記者張迪

國際合作,少走彎路,把該省的錢省下來

2001年3月23日,讓前蘇聯在世人面前驕傲了15年的“和平號”空間站墜毀在太平洋,背後受傷的則是蘇聯以及蘇聯的經濟。

前車之鑑猶去不遠,國內亦有人擔心,中國一攬子太空、登月計畫,代價不菲,會不會拖累中國經濟?

的確,太空探索,代價高昂。美國太空梭的製造成本為每架30億美元,單飛成本超過30億美元。

相對美俄,空間開發起步較晚的中國,一直在走一條“經濟型”的開發道路,面對巨額的航天投入,中國選用了“節流”妙招:量力而行、節省成本,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凸顯出的是另一種中國智慧。

以神舟飛船為例,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介紹,神舟研發起點高,設計一步到位,總體智慧型化程度較高,美蘇當年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經無人飛船、單人飛船,最後才是多人飛船。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是一舉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因而大大節省了研發費用。

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戚發軔也說,神舟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飛船的軌道艙兼具生活艙和留軌試驗艙的功能。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做法不同,神舟飛船返回艙著陸後,軌道艙仍可留在軌道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

“神六”發射成功後,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曾用“昂貴的證明”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中國的神舟載人航天計畫。但實際上,包括研發和6次發射,神舟總共花費23億美元,其中有一半用於地面設施建設,單飛成本不到10億元。精打細算,乃其要略。

互通有無是另一條節流途徑。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少走彎路,達到互利互惠。與以前幾乎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不同,中國航天處在新的時代環境下。

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分別與歐洲空間局、俄羅斯等簽署了20多項政府和部門間的合作協定、備忘錄;分別與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巴西等40多個國家召開了政府間空間合作聯委會以及不同形式的磋商會、研討會達30餘次。

此間,中巴聯合研製的資源衛星成功發射,中、法、德合作研製的鑫諾衛星成功運行,中歐合作雙星計畫已開始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亞太七國合作研製的多任務小衛星已完成初步設計。

載人飛船的研製也將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持續發展下去。

“與美國相比,中國在航天項目上的預算可謂微不足道。但中國政府的務實精神和精打細算使其研製開發出了在性能和成本上都很有競爭力的火箭和載人宇宙飛船。”西班牙《國家報》對中國神六載人航天成功作如是評價。

航天如何成中國“搖錢樹”

神舟七號火箭神舟七號火箭

“長征”占全球發射15%市場,“賺老外的錢”大有可為

計畫經濟體制下,航天事業作為國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協作是當時中國航天最為之自豪的模式。但是,當歷史進入到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世界進入和平發展時期,中國航天工業開始了“痛苦”的轉型———計畫經濟這棵大樹靠不住了,面對市場經濟這個火辣辣的日頭,中國航天沒有選擇。

1985年3月至9月,日本筑波市舉辦了一場世界科技博覽會。日本觀眾在好奇地圍著中國古代的火箭模型嘖嘖稱奇,展覽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和衛星地面測控站模型,令與會觀眾印象深刻。這是中國航天第一次將自己的成就向世界展示。展示不是目的,分割國際航天貿易市場蛋糕才是初衷。

1988年11月1日,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同美國休斯公司簽訂了用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發射澳大利亞衛星公司兩顆通信衛星的契約,中國航天涉水海外的“第一次”就此誕生。

一年多後,1990年4月7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準確地送入太空預定軌道。自此,中國航天敲開了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大門。

2004年12月15日,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與奈及利亞宇航局簽訂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契約。

該項目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用通信衛星市場上,打破了商業衛星市場被個別航天大國壟斷的格局,為我國航天自主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創造了新的空間。

要寫入中國航天開放史冊的應該還有被稱為“開創了第三世界航天高科技領域合作先例”的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2000年3月2日,中巴資源一號衛星正式交付用戶,開始在中巴兩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

自1985年10月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承攬國際商業發射服務以來,中國已成功地進行了24次國際商業發射,將30顆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相關信息

長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