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畢卡索

《畢卡索的秘密》(Le 《畢卡索的秘密》(Le Picasso,亨利—喬治·克魯佐,1956年|80分鐘|35毫米|黑白與彩色|有聲)以懸疑片的手法記錄了西班牙畫家畢卡索(1881—1973)的一次作畫過程。

基本信息

又名:神秘的畢卡索 / The Mystery of PICASSO
語 言:法語
螢幕比例:4:3
字 幕:中、英文
音頻格式:杜比數碼環繞音效5.1
地 區:法國
區 碼:6區
文像進字:(2007)174號
所獲獎項: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碟片數/碟層數 :1

內容提要

本片的珍貴之處在於以拍罪案片聞名的克魯曹竟然徵得大畫家畢卡索的同意,進入到他在坎城的畫室里,對這位世紀偉人的作畫過程進行實地拍攝。畢卡索不喜歡上鏡頭,但75歲時他身穿短褲,在透明板上創作了15幅作品,其中一幅是五分鐘完成的素描。這些作品事後全部銷毀,因此本片是僅存的紀錄,被法國政府視為國家級珍寶。影片讓觀眾能真正領略到大師的整個創作歷程和方法,雖然影片對白很少,但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靜靜地觀察畢卡索的創作,能讓有藝術觸覺的觀眾一起伴隨攝影機享受一幅幅偉大作品的誕生,從而明白藝術創作的偉大和不易。
畢卡索的秘密》(Le Mystère Picasso,亨利—喬治·克魯佐,1956年|80分鐘|35毫米|黑白與彩色|有聲)以懸疑片的手法記錄了西班牙畫家畢卡索(1881—1973)的一次作畫過程。1956年盛夏,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尼斯的一間畫室里,面對難耐的酷熱及聚光燈的強烈輻射,畢卡索興致昂然地揮筆作畫:生動的線條在畫紙上迅速遊走和變形,一朵花先是變成一條魚,接著變成一個美人,然後變成一隻公雞,最後變成了牧神。本片導演亨利—喬治·克魯佐(Henri-Georges Clouzot,1907—1977)以拍攝懸疑片著稱(據說希區柯克眼中的競爭對手只有一人,他就是克魯佐),代表作有《烏鴉》(1943)、《恐懼的代價》(1953)等。克魯佐在拍攝這部美術紀錄片時,放棄了當時流行的傳記式或說教式拍攝模式。本片雖然也有很多懸念,但不是故事片常見的戲劇性懸念,而是畫家的創作過程本身,千變萬化的創作過程給觀眾帶來了扣人心弦的感覺。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從這部影片中看到了電影藝術自身的特質,即只有電影能夠在瞬間截獲並表現時間的流動(巴贊為本片寫作了影評《〈畢卡索的秘密〉:一部伯格森式的影片》,見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214頁)。本片以獨特的方式記錄了畢卡索創作20餘幅畫作的詳細過程,觀看本片成為近距離接觸這位繪畫大師的最有效途徑。本片拍竣後,畢卡索將拍片過程中所畫的20餘幅畫悉數毀棄,因此本片顯得更加珍貴。此外,本片攝影師克勞德·雷諾瓦是著名畫家奧古斯特·雷諾瓦的孫子、著名電影導演讓·雷諾瓦的侄子。本片榮獲1956年坎城電影節評審會大獎。

豆瓣劇情簡介


《畢卡索的秘密》(Le Mystère Picasso,亨利—喬治·克魯佐,1956年|80分鐘|35毫米|黑白與彩色|有聲)以懸疑片的手法記錄了西班牙畫家畢卡索(1881—1973)的一次作畫過程。1956年盛夏,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尼斯的一間畫室里,面對難耐的酷熱及聚光燈的強烈輻射,畢卡索興致昂然地揮筆作畫:生動的線條在畫紙上迅速遊走和變形,一朵花先是變成一條魚,接著變成一個美人,然後變成一隻公雞,最後變成了牧神。本片導演亨利—喬治·克魯佐(Henri-Georges Clouzot,1907—1977)以拍攝懸疑片著稱(據說希區柯克眼中的競爭對手只有一人,他就是克魯佐),代表作有《烏鴉》(1943)、《恐懼的代價》(1953)等。克魯佐在拍攝這部美術紀錄片時,放棄了當時流行的傳記式或說教式拍攝模式。本片雖然也有很多懸念,但不是故事片常見的戲劇性懸念,而是畫家的創作過程本身,千變萬化的創作過程給觀眾帶來了扣人心弦的感覺。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從這部影片中看到了電影藝術自身的特質,即只有電影能夠在瞬間截獲並表現時間的流動(巴贊為本片寫作了影評《〈畢卡索的秘密〉:一部伯格森式的影片》,見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214頁)。本片以獨特的方式記錄了畢卡索創作20餘幅畫作的詳細過程,觀看本片成為近距離接觸這位繪畫大師的最有效途徑。本片拍竣後,畢卡索將拍片過程中所畫的20餘幅畫悉數毀棄,因此本片顯得更加珍貴。此外,本片攝影師克勞德·雷諾瓦是著名畫家奧古斯特·雷諾瓦的孫子、著名電影導演讓·雷諾瓦的侄子。本片榮獲1956年坎城電影節評審會大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