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村人口叄仟餘人是秦安縣最大的一個村,也是歷史悠久的一個村
以前就叫神明川,解放後改為農民村,零幾年後又改回神明川。在縣城西南,屬西川鎮。人口四百餘戶,叄仟餘人。
名人:安維峻(字曉峰,盤阿道人,生於1854年,卒於1925年),居柏樹崖,也就是後世史書所寫的“柏崖山莊”,祥參詞條“安維峻”。
四大姓(也是村里四個老姓):胡、安、喬、王。也就是胡家崖灣、安家台子、喬家山上、王家巷道。
解放前民謠:“安家的勢大、胡家的地大。”
秦安名堡:迎恩堡:過大橋,大約走六里路就到村口了,遠望村子最顯眼的就是“迎恩堡”,我們都叫他堡子,以前鬧土匪。幾乎每個村子都有或大或小的堡子,迎恩堡在秦安眾多堡子中是最出名的一個,這是由他的結構與發生過的故事所決定的。土匪來時全村人都要帶上糧食和武器躲進堡子,糧食好帶,武器難找,水最重要。如果堡子里有一眼井,那就能堅持很久了,堡子都建在高處,便於抵禦,不過水井難打,但迎恩堡里就有一眼。城牆要厚、結實,迎恩堡的城牆有三重,當年建造時,夯實牆體,在牆的一側挖了個洞,倒了一大桶胡麻油,三天后,另一側也沒見油滲出。武器難找,但迎恩堡有當年因上疏李鴻章,直斥慈禧而遭罷免的安維俊安老爺所帶來的二十把來復槍。
尋常土匪迎恩堡足以應付,他面對大的威脅主要有兩次,一次是白朗軍,一次是河州的回民軍。白朗,河南人,一路燒殺搶掠,陝西,甘肅眾多縣城、堡子都被攻克,迎恩堡在眾鄉親和二十桿來復槍的保護下倖免遭難。河州匪軍大概是一九二七、八年來到秦安的,在秦安縣內奸的接應下,攻破了迎恩堡,也結束了村子的鼎盛時期。
紅色歷史
1、“1936年10月15日紅二方面軍得知一、四方面軍已在會寧會師,加快行軍速度,先頭部隊經天水地區,過秦安、通渭到達會寧東南部的老君坡,同一方面軍一軍團二師5團會師。”經過秦安時,過神明川,遺落兩小紅軍,十三四歲(待考),四川人,當時是因為小還是生病不詳,總之遺落在神明川,紅軍過後在村里推磨打短工為生,據說一個是癩痢頭,兩人都不知名姓,村里人就把一個叫做“自來”,一個不清。解放後,據說回了老家。
2、解放秦安,1949年8月10解放秦安,部隊駐紮神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