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祐國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河南省
祐國寺塔(鐵塔)I-69
簡介
祐國寺塔(鐵塔)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祐國寺塔坐落在河南省開封市內東北角。別名為:開封鐵塔;開寶寺鐵塔。鐵塔的前身原來是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層,高120米,傳說是宋代的巨匠喻皓主持建造的。祐國寺塔
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木塔毀於雷火,皇祐元年(1049年)重新修建,即今之鐵塔。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泛濫,水灌開封,寺院夷盡,唯有鐵塔安然無恙,獨存於世。鐵塔通高55米,八角十三層,是仿木構的樓閣式磚塔,內部用磚砌築,塔身外部砌築仿木結構的門窗、柱子、斗拱、額枋、塔檐、平座等形式,整個磚塔都是用28種不同標準型的磚制構件拼砌而成。塔身的外壁鑲嵌有色澤晶瑩的琉璃雕磚,有飛天、麒麟、游龍、雄獅、坐佛、立僧、伎樂、花草等五十多種圖案,內容豐富多彩,動物和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工藝精巧,是磚雕藝術中的精品。塔身飛檐翹角,造型秀麗挺拔。塔內的螺旋式磴道,將塔心柱和外壁緊密地聯成一體,形成了堅強的抗震體系。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無數次的地震、水患、兵火,至今仍自巋然不動,可以稱得上是千古傑作。順磴道可攀緣到塔頂,憑欄遠眺,古都開封的古城風貌盡收眼底。“鐵塔行雲”也是宋代以來形成的著名汴梁八景之一。
建築風格
祐國寺塔,因為外壁鑲以褐色琉璃磚,遠遠望去好像鐵鑄,所以自元代時,民間一直稱為“鐵塔”。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宋太宗從吳越王那裡取得一顆釋迦牟尼的舍利骨,迎至開封開寶寺,為此建造供佛木塔。
自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開始到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建成,歷時8年之久。木塔8角13層,高360尺。太宗賜名“靈感塔”,因建在開寶寺福勝院內,又名福勝塔。可惜福勝塔只存在55年(989-1044年),就被雷火擊毀了。到皇祐元年,宋仁宗下詔重建靈感塔,為了避免火災,建塔地點改在上方院的夷山上,而且選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材料——琉璃磚。塔平面呈八角形,13層,原高220丈。現高55.811米。塔身用80餘種形制的琉璃磚砌築成各種仿木結構,如斗拱、椽頭、飛檐、角梁等,檐上覆蓋黃瓦,顯得宏偉挺拔。鐵塔的面磚上都有紋飾和圖案,如飛天、降龍、麒麟、菩薩、力士、獅子、寶相花等50餘種。塔的全部104個檐角上,各有人首鳥身的“人面鳥”,振翅欲飛,姿態動人。檐頭懸有風鐸,遇風叮噹,確實是宋代玻璃磚雕藝術的佳作。
祐國寺“鐵塔”
在河南開封城內。塔建於宋慶曆間(公元1041—1048年)。塔面用鐵色琉璃砌成,故俗稱“鐵塔”。祐國寺“鐵塔”
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級,第一層下段堙入土中,其在地面以上部分有大方澀數層,似為須彌座之上半。以上塔身,八角砌圓柱,柱上為普拍枋,承托密列之雙杪斗拱以承檐。自第二層以上,每層均在平坐之上砌塔身,角上均用圓柱,其中砌普拍枋斗拱出檐,如第一層。塔身壁面褐色琉璃磚,磚面隱起花紋。各層塔身寬度遞減,故補間鋪作之數,自第一層六朵遞減至第十三層出兩朵。因各層高度遞減,故平坐鋪作第二層至第六層出兩跳,第七層以上僅出一跳。塔內無空室,僅有梯道穿塔身旋繞而上;梯道所至,則於壁面開窗焉。全塔權衡高瘦,頗欠安定感。現存最古的塔現存最古的木塔現存最古的鐵塔現存最古的金剛寶座塔現存最古的琉璃塔 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城內東北角。這是一座塔身磚砌,外包紅、褐、藍、綠等色琉璃構件的樓閣式古塔。因其顏色以紅、褐為主,遠看似鐵色,故又名開封鐵塔。 此塔原為木塔,後遭雷火焚毀,在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重建。塔為八角形,十三層,仿木結構。高54.66米。塔上的門、窗、額枋、角柱等構件,均以各色琉璃材料製成。全塔的琉璃件上,遍布佛、菩薩、天王、力士、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