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源明 (又名監明)號丹朱上古時代人物,堯帝之子。因源明被封於劉地所以以劉為姓,源明即劉姓太始祖,住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從此世上有了祁姓劉氏。
二、十八世孫劉累:夏帝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龍,聽說劉累曾學養龍於“豢龍氏”,就命劉累養龍,因劉累養龍有功,孔甲賜他“御龍氏”,後來一龍死,劉累將其製成肉羹獻給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劉累再獻,劉累因懼怕龍死之事暴露,,遂遷到中嶽嵩山南側的堯山(大龍山,又名石人山)東麓,河南魯山縣昭平湖地區(今河南魯山),在此墾荒漁獵,最後卒葬於此
三、二十一世孫豕韋泳字梅桂號統,在商朝時被商湯封為豕韋國君,所以劉氏在稱豕韋氏。四、四十世孫樹鴻於商末建立唐國,但周初又被消滅,樹鴻降周被封於杜,以國為姓,從此稱唐杜樹鴻,其後人姓杜。五、七十五世孫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4]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5]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回響起義,攻占沛縣等地,稱沛公,[6]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7]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8]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9]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10]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11-12]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13]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14]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3]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15]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廟號 太祖,諡號 高皇帝[16-17]。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18-19]六、九十四孫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1],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