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知行為主義

社會認知行為主義

社會認知行為主義是一種新的行為主義,以班杜拉為代表。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

出現

斯金納的激進行為主義

1930年起出現了新行為主義理論,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箇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以斯金納為代表,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他自製了一個“斯金納箱”,在箱內裝一特殊裝置,壓一次槓桿就會出現食物,他將一隻餓鼠放入箱內,它會在裡面亂跑亂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壓槓桿就得到食物,此後老鼠壓槓桿的頻率越來越多,即學會了通過壓槓桿來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納將其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作用,食物即是強化物,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某種反應(即行為)頻率的過程叫做強化。斯金納認為強化訓練是解釋機體學習過程的主要機制。

發展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

1、 相互決定論—行為由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共同決定

2、 認知對行為的影響

n班杜拉拋棄了把人看成是較大較複雜的老鼠的觀點。

n班杜拉對激進行為主義觀點提出挑戰:有的人在環境壓力下,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他說:“任何人如果試圖把一個和平主義者變成一個挑釁者,或者把一個虔誠的教徒變成一個無神論者的話,他很快就會意識到,要想控制人的行為,就必須考慮其個人潛能。”

3、 自我效能

4 、觀察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