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國維直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所言極是!今日之中國已迥異於一個世紀以前,文化間交往日趨頻繁,“風氣既開”無須贅言,中外
學術“互相推助”更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廣。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互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動脈。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動;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覺日益高漲。於是,學術的本土化迫在眉睫。雖說“學問之事,本無中西”(王國維),但“我們”與“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識政治卻不容迴避。但學術的本土化決非閉關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這套叢書的立意正在這裡。
《社會與文化—稀缺和團結的原則》把社會學定義為對團結的研究,以區別於經濟學(關於稀缺的研究)、政治(關於暴力的研究)和文化研究。作者認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正確的物質基礎應該是身體。從身體的脆弱性、自然環境的脆弱性到社會中的所屬和衝突,書中提出了一整套普遍性問題,使社會學討論重新煥發生機。
作者簡介
布萊恩·特納,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曾為劍橋大學社會學教授,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的創刊主編,現就任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著作還包括《身體與社會》(The Body and Society)等。
圖書目錄
《當代學術稜鏡譯叢》總序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學科
知識分子和政治
後現代的後學科性
學科性
夥伴關係和麵包
作為學科的社會學
後現代主義和文化顛覆
全球化
後學科的大學
結論
第二章 有機體
社會學作為對夥伴關係的研究
稀缺
稀缺和危險
結論
第三章 失序
社會學和失序
後現代主義、民族方法學和失序
勞動、工作和行為
適當的失序
歐內斯特·蓋爾納:理性的基本教義重新占優勢了嗎?
犯罪學與民眾
犯罪學的專門化
犯罪學與現代性
結論:新資本主義的失序
第四章 團結
社會學解釋的三個傳統
帕森斯主義(共享文化的力量)
莫斯主義經濟行為力量
對於一個理論的前提性規範說明
結論
第五章 稀缺性
社會理論中的功利主義困境
稀缺性作為一種剩餘類型
在《社會行動的結構》中的稀缺性
社會學所處的位置
社會與文化——性與愛
結論:聖愛(agape)vs.情慾(eros)
第六章 規範
福柯和權力理論
福柯和身體社會學
風險社會和當代政治:評價福柯
第七章 權利
身體和權力
分配和整合問題
馬克斯·韋伯,價值中立和社會學傳統
邁向人權社會學
脆弱和從屬
結論:相對如何變得更加相對主義?
第八章 親密
愛的理論的重要性
當代社會學分析
重要註解
結論:愛情、年老和具體化
第九章 選擇
次級傳統
結構化理論
對結構化理論的批判
結論
第十章 解決方案
網路社會和資訊時代
生活政治和後工作社會
生活政治和純粹關係
愛茲額尼和社群主義
結論
第十一章 結論:社會學和世界性美德
全球化的自相矛盾和社會學
克爾凱廓爾和當今時代
社會理論和社會公民身份
有效的授權
人權和後國家公民身份
全球化與勞動
後笛卡兒的資本主義
冷淡的公民權與薄弱的社會整合
世界主義美德
結論:親密抑或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