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粒圖像數位化檢測方法

磨粒圖像數位化檢測方法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植勇。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磨粒圖像數位化檢測方法磨粒圖像數位化檢測方法
書 名: 磨粒圖像數位化檢測方法

作 者:呂植勇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10月1日

ISBN: 9787030292315

開本: 16開

定價: 40.00元

內容簡介

《磨粒圖像數位化檢測方法》共分9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磨粒圖像採集影響因素分析、磨粒圖像辨識數字特徵表達與獲取、磨粒邊界輪廓特徵分析、磨粒表面圖像紋理和顏色分析、磨粒三維表面形貌測量與重構、磨粒覆蓋面積定量分析、磨粒類型辨識特徵與識別、磨粒圖像數位化檢測方法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趨勢。

《磨粒圖像數位化檢測方法》可供從事油液檢測、圖像處理、數據挖掘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油液磨粒數位化檢測方法的重要性

1.2 磨粒檢測的複雜性

1.3 磨粒磨損模式識別

1.4 油液磨粒線上檢測

1.5 磨粒三維形貌分析技術

1.6 磨粒圖像檢測數位化方法的研究思路

第2章 磨粒圖像採集影響因素分析

2.1 油液磨粒圖像採集方法

2.1.1 採集裝置的總體設計

2.1.2 油池的結構設計

2.1.3 光散射對油池成像的影響

2.1.4 顯微鏡條件下的油池作用

2.2 油液的運動特性

2.2.1 流體黏度

2.2.2 腔體中油液流速分布

2.2.3 油液中磨粒沉澱

2.2.4 固液兩相流體中磨粒受到的力

2.3 磨粒沉積機理

2.3.1 理想假設條件

2.3.2 油池中試樣的流動模型

2.3.3 磨粒動力學

2.4 水平油池中的磨粒受力分析

2.4.1 豎直油池中的磨粒受力分析

2.4.2 磨粒動力性能觀察試驗

2.4.3 油池的放置方法對磨粒運動狀態的影響

第3章 磨粒圖像辨識數字特徵表達與獲取

3.1 磨粒圖像計算機處理的發展

3.2 磨粒圖像處理的一般步驟

3.2.1 圖像預處理

3.2.2 人工構建背景光的校正

3.3 圖像分割

3.3.1 閾值法分割

3.3.2 彩色圖像的分割

3.3.3 磨粒標號

3.4 磨粒形貌基本數字特徵

3.4.1 磨粒圖像的數位化特徵提取

3.4.2 磨粒參數最佳化

3.5 磨粒數字二維特徵參數的圖像處理與計算

第4章 磨粒邊界輪廓特徵分析

4.1 磨粒邊緣信息的表達

4.1.1 磨粒邊緣信息坐標採集

4.1.2 磨粒邊緣搜尋坐標順序計算方法

4.1.3 磨粒圖像邊緣的分析處理

4.2 磨粒的輪廓譜

4.2.1 磨粒重心與磨粒輪廓的距離譜分析方法

4.2.2 連續函式的傅立葉變換

4.2.3 離散傅立葉變換

4.2.4 邊緣輪廓的譜估計與分析

4.3 磨粒的邊緣曲率分析方法

4.3.1 曲率半徑

4.3.2 Spike參數磨粒分析法

4.3.3 圖像曲率的計算圖像處理的改進模型

4.3.4 輪廓邊緣凸凹性特徵

4.3.5 邊緣曲率對邊緣凹進的感知

4.3.6 統計的峰度和偏度對輪廓評價的意義

第5章 磨粒表面圖像紋理和顏色分析

5.1 表面紋理識別的基本方法

5.1.1 表面紋理描述

5.1.2 磨粒圖像紋理產生的原因

5.2 基於紋理法線上亮度極小值、極大值的邊緣檢測

5.2.1 滑動磨粒與疲勞磨粒的紋理

5.2.2 極小值變尺度邊界切線數學模型和方法

5.2.3 邊界切線紋理邊緣檢測試驗

5.2.4 基於極小值、極大值紋理處理方法的分析

5.3 滑動磨粒表面紋理分析

5.3.1 紋理骨架化方法

5.3.2 除去曲線的交點

5.3.3 磨粒的紋理方向

5.3.4 直線度或曲線度的表現方法研究

5.3.5 滑動磨粒與疲勞磨粒的表面紋理對比分析

5.4 基於共生矩陣磨粒表面紋理分析方法

5.4.1 灰度共生矩陣

5.4.2 共生矩陣試驗與磨粒特性

5.4.3 磨粒圖像表面灰度共生矩陣特徵參數分析

5.5 基於主成分分析算法的磨粒分類

5.5.1 HSV顏色模型顏色特徵

5.5.2 試驗數據採集

5.5.3 分析方法

5.5.4 基於主成分共生矩陣表面紋理分析

5.6 基於鐵譜磨粒磁化方向的自動識別方法

5.6.1 磨粒方向確定

5.6.2 磨粒方向統計分析

5.6.3 磨粒方向與磨粒磁性和非磁性分析

5.7 磨粒紋理方向套用價值

第6章 磨粒三維表面形貌測量與重構

6.1 顯微鏡三維表面測量的理論方法

6.1.1 基於顯微鏡的三維表面數據採集

6.1.2 導致三維表面模糊的原因

6.1.3 三維表面多層圖像採集

6.1.4 顯微鏡的解析度

6.1.5 焦點深度

6.2 顯微鏡在不同焦平面的測量方法

6.2.1 顯微鏡不同焦平面的標定方法

6.2.2 球的直徑測量

6.2.3 球的高度與直徑的關係

6.3 光學顯微鏡三維圖像重構原理分析

6.3.1 焦平面範圍內的紋理濾波

6.3.2 不同運算元處理的效果

6.3.3 小波焦平面處理方法的研究

6.4 焦平面二值圖像形態學處理方法

6.4.1 膨脹

6.4.2 腐蝕

6.4.3 開啟運算和閉合運算

6.4.4 其他二值圖像形態學處理方法

6.4.5 形態學處理在焦平面分析中套用

6.5 不同焦平面的圖像拼接方法

6.5.1 不同焦平面的圖像採集

6.5.2 不同焦平面表面紋理的合成

6.5.3 物體表面的三維信息的採集

6.5.4 焦平面的漏洞和補救

6.5.5 其他焦平面的圖像的合成方法及其改進

第7章 磨粒覆蓋面積定量分析

7.1 磨粒覆蓋面積測量方法

7.1.1 鐵譜片光電光度計定量分析

7.1.2 譜片磨粒覆蓋面積採集

7.2 磨粒覆蓋面積的分析方法

7.3 磨粒覆蓋面積趨勢分析與PQ指數測量對比

7.3.1 磨損趨勢圖

7.3.2 鐵譜趨勢定量分析方法修訂

7.3.3 磨粒的大小對覆蓋面積的影響

7.3.4 磨粒大小對磨粒特徵分析影響

7.3.5 PQ指數測量的基本原理及試驗數據採集

7.3.6 磨粒覆蓋面積圖像分析方法與PQ指數測量分析方法的對比

第8章 磨粒類型辨識特徵與識別

8.1 磨粒類型識別方法

8.2 磨粒的分類與特徵

8.2.1 磨粒的特徵

8.2.2 磨粒形態邊緣辨識特徵與識別框架

8.2.3 磨粒表面紋理辨識特徵與識別框架

8.2.4 磨粒顏色辨識特徵與識別框架

8.2.5 磨粒大小辨識特徵與識別框架

8.3 磨粒形態參數聚類分析

8.3.1 聚類分析基本規則

8.3.2 單參數聚類分析

8.3.3 磨粒形態多參數聚類分析

8.3.4 磨粒識別主成分聚類分析

8.4 基於磨粒輪廓曲率的磨粒類型模糊識別

8.4.1 評判集的構造

8.4.2 因素集的構造

8.4.3 參數模糊評價標準

8.4.4 隸屬函式的確定

8.4.5 分析不同磨粒與其他磨粒的各種參數之間的距離

8.4.6 模糊推理規則

8.4.7 建立因素的模糊關係

8.4.8 模糊綜合評判

8.5 磨粒識別的相互關係

8.5.1 磨粒識別次序

8.5.2 磨粒識別各參數的優先權分配

8.6 模糊神經網路樣本參數的聚類分析

第9章 磨粒圖像數位化檢測方法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趨勢

9.1 磨粒圖像檢測數位化方法目前存在的問題

9.2 三維形貌數字圖像測量的潛能

9.3 目前幾種主要類型的顯微鏡在圖像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9.4 磨粒三維圖像研究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