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台李

碾台李

依據《尋根問祖“明移民”》和部分碾台李家譜記載摘錄。以下為碾台李的幾種說法,可供參考。

碾台李 碾台李

(1)明初移民山東的歷史背景。
元末明初,水、旱、蝗、疫,再加近三十年戰禍,給中原帶來毀滅性災難。大亂之後,山東,河南多是無人之地。在戰亂中得以保全的山

西省承擔了向華北地區移民的重任。洪洞縣成為山西移民最重要的集散地。數百年來,“洪洞大槐樹”一直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圖騰。但歷史的真實是,當時移民機構設在洪洞縣廣濟寺內,所有移民,均在此領取護照憑證、川資。不過,這些移民並非全是洪洞縣人,而是以洪洞及附近地區居多,亦有集他地民於茲以分而遷之。因寺有棵大槐樹,樹上有個喜鵲窩,移民臨行前或在此相訴別恨離情,或以志不忘本,採集槐種包藏,以供立村時栽種,故山東各地相當量的譜牒碑碣中多有“某某始祖自山西安洪洞縣“大槐樹”、“大槐樹底”、“老鵲窩”、“老鴰窩”、“老鴉窩”遷居的記載。這也是“問我始祖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民諺的由來。明初移民始遷地是多源的,僅魯南,即主要源自三支: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鸛窩)、河北棗強、江蘇東海。同時,亦有遠至雲南、四川等地的移民,還有眾多隨衛所設立而遷徙。
(2)碾台李的始祖淵源。
日照之移民中,山西洪洞僅排第二位,多數來自“江蘇東海”。
東海——郡名。元末明初轄境,今連雲港市為中心的蘇北一帶。因不同家族之別,在其族譜或傳說中,又有“東海”、“海州”、“當路村”的泛指、特指三說之分。(當路村”的幾種描述:東海當蘆村,海州雲台山下當路村,東海當路村,海州盪蘆村,江蘇省東海縣當路村,)實際上,“東海”、“海州”、“當路”或“盪蘆”、“當蘆”,亦包括諸姓族譜中的東海“雲台十八村”,在明初大移民中,多數都只是浙西、蘇州等南方“狹鄉”之民北遷“寬鄉”的一“集散地”或者說是“中轉站”,只不過各家“歇腳”的地方不同而已。是移民輸出地與集散地的合二為一。
碾台李 碾台李

碾台李家譜的幾個版本
A:槎河家譜記載:
李氏四兄弟,自明初,由江寧府六合縣當祿村遷來;四祖始居莒縣、照邑、毛莊、諸邑;分持碾底1/4為證。故曰:碾台李。始居諸邑南鄉後河莊始祖,居址有碾底一角在家族廟中供放,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尤存。自始祖至八世祖居後河莊,九世祖分居黃山前,十世祖分居山前東菜家莊,自十一世至十六世遷居台家槎河、藏家槎河至今。【幾種個人見解】:據我的父親說,他小的時候,過年去拜祭上祖,在家族廟中見過那一角碾台,並且用紅絲綢包裹著供奉在祖廟上)

 
【幾種個人見解】: 黃山前董家窪可能就是我們日照這裡。很早以前董家窪是一片窪地,海水漲潮時大片低地被海水淹沒,後來由於人口增多,鹽的需求增長,便開發成曬鹽的鹽灘。【用海水曬鹽場地我們這裡叫灘場或鹽灘】之後董家窪就叫成董家灘
【幾種個人見解】:黃山前,董家窪,後河等仍然存在。過去屬於諸城,現在屬於膠南海青鎮。是碾台李的聚居地。
B:日照的碾台李家譜記:
【幾種個人見解】:我們稱黃山前祖墳為始族,由江蘇東海縣遷入諸城,後遷入日照的。家譜從4分之一碾台落戶黃山前一直紀錄到現在。黃山前碾台李的家譜由在日照教育部門工作的李樹宏保存(日照大學城東側的後大窪村),我(李樹善)在樹宏家見過,共4本。我每回老家都去黃山前拜祖。黃山風景秀麗,背靠黃山,面對大海。正南方約八公里就是日照港。本祖人集中居住在日照市東北部,最集中的是東港區秦樓辦事處的後大窪;許家官莊;董家灘;喬家墩子等地。
【幾種個人見解】:江寧府即現在的江蘇省,東海縣是民國時至今的縣名。但在明朝是不是歸六合縣管轄無法查證。我譜上記載的村名是戴村。我認為;當祿村,當婁村,戴村是一個村。因為蘇北方言這三個村名的發音相同。可能是我譜是民國初年續的,用的是民國時期的地名記載。
【幾種個人見解】:大概是1961-1963年之間,五蓮縣近濰坊諸城的地方,有個叫玉皇廟的村子,到日照城東後大窪上墳。那時我雖小,但記得特別清楚。在後大窪東北方向我們叫《老林》的祖墳地,燃放了很多很多的鞭炮。我們叫做李家大上墳。這證明五蓮縣性李的肯定有一支和後大窪李是同支。
【幾種個人見解】:俺是山海天的,據老人講,吾先族原籍本是江蘇省東海縣戴村人,明洪武年間{一三六九}年遷居諸城南鄉黃山前居住,三世族環向日照大窪落戶.十五世以錫字起;錫沛樹照增.從志恆作時.德開福茂玉.百世慶延祥.本人乃照字輩,屬十八世(又有字:錫培樹照增,従志恆作時,得開福茂玉,百丗慶延祥)
C:毛莊老譜記:
【幾種個人見解】:洪武二年遷自雲南貴州烏撒衛。毛莊一支系,老人是這樣流傳的:先祖於明洪武年間遷自雲南貴州(明朝設18省,沒有貴州,當時貴州隸屬於雲南)。弟兄四人分持四分之一碾台分家,一居於日照黃山前,一居於諸城盛水寺,一居於大毛莊(解放前大毛莊的碾抬還保存著),另一先祖族人說不清去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