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體書法:
書體是古今書法作品最直觀的表現形式,篆隸真行草,所謂“各有定體”是也。傑出的書家總能兼善變通,別構一體,其個性化書風即與破體創新密切相關。從這點來看,“書無定體”可視作書法創作及其審美的一項重要原則,定體與破體之間的矛盾消長則是我們探索書法創新的一面鏡子。
【概念】破體主要是以書體觀念形成後對相關定體及與這些定體直接聯繫的書家風格所進行的變革。“合而裁成、釀成一體”等多是對不同書體形體及特質的化合創造。書無定體,書體雜糅。
【起源】從蒼頡造字,程邈作隸(“徒隸之輩”①之書),李斯小篆還多少帶有官方書同文字……;從書體發展來看,隸變時期篆隸雜糅,呈過渡之體,但當隸書已成為定體與篆書分道揚鑣,重新出現的篆隸合一的現象恐怕多少與書者的破體意識相關。如東漢元初四年(117)《祀三公山碑》,以篆為體,卻又夾雜隸書一些字形和方截筆法,以隸入篆可稱得上是趨今為變。
【形成】“書聖”王羲之,以行書為基調,徘徊於楷書與草書之間,通過雜糅形成經典;在“不經意間”創立“破體書”;這就是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結合的典範,它融合了自然與個人因素,為古今破體的第一種範式。
“破體”一詞,最早出現於唐徐浩《論書》,原文曰:“鍾(繇)善真書,張(芝)稱草聖,(王羲之)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這裡,小令實指王獻之。認為“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藳②行之間。”句中“偽略”二字,沈尹默先生曾釋之曰:“偽謂不拘六書規範,略謂省並點畫屈折。”的確,王獻之打破了章草常體固有的體式規範,“非行非草,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而破體正是這樣一種介乎藳書和行書之間的一種體式。比照被米芾稱之為草書的王獻之《十二月帖》,開頭“十二月”三字作行楷書,後轉為行草,字勢連屬,極草縱之致,這正是王獻之破體的明證。王獻之雖然在“行草之外,更開一門”。
如《墨藪·續書品第四》就明列羲之“破體”為上品上。《書譜》所言王羲之“擬草則余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可為破體作一註腳,此足見二王在破體創新這一點上,沒有本質區別。“四賢③”書法之妙,與他們不拘定體,破舊立新的立場和實踐有著重要的關係。
【不斷探求】南北朝以後,諸體兼備,形成以篆隸(包括自隸書而來的章草)為古體和楷行草為今體的格局。當時古今雜體的情況,在十六國北朝至隋時期的一些碑碣造像和墓誌中屢見不鮮。有的是碑版字型的滯後,有的是朝代隔閡古體而力不從心,有的是有意無意間地雜糅。如西魏《杜照賢造像記》(公元546年),字型在隸、楷之間,又兼有篆、草寫法。
隋的《曹植廟碑》(593年),總體為楷書,個別字形或篆書或分書,甚至一字之中,篆、分、楷偏旁畢俱,真可謂集古今書體之大成。
顏真卿《裴將軍帖》,此帖兼有真、草、隸等字型,董其昌稱魯公傳世帖中“當以此帖為最”,清代書法家王澍雲說道:“書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絕一世,余題為“魯公第一奇蹟”不虛也。”
宋米芾《戎薛帖》,前行後草,行草相半,動靜節奏對比明顯,是典型的小王(王獻之)破體方法。
篆隸全面復興雖從元代開始,但於此二種書體上真正有創體之功當屬明代的趙宦光和宋珏。以草書筆法破體自創“草篆”一體,宋師從《夏承碑》,融篆法入隸字,二人對清代篆隸破體創新的書家產生了影響。
鄭燮為代表這一類雜糅破體創新意義,一直有二派意見:褒之者認為他“書有別致”,“兼眾妙之長”,“亂古鋪街”,而貶之者說“然失之怪,此欲變而不知變者”。為什麼同是不同書體之間的“雜糅”,“子敬(王獻之)不能純一,或行草雜糅,”
【註解】
①傳說:程邈起初在一個縣裡做個小官,專門負責辦理有關檔案的抄寫。後來,因為犯了罪,被秦始皇關在雲陽縣(在今天陝西省淳化縣西北方向)的一個監獄裡,成為囚徒。
在監獄裡,整天沒有事乾,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寫檔案時,秦朝的文字小篆體字比較繁雜難寫,就萌生了一種改變小篆體字寫法的念頭。在監獄裡想了幾年,出獄後,他又蒐集研究了幾年,整整十年過去了,程邈在篆書的基礎上,把篆書簡化演變,把原來篆書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來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來更好書寫了。
程邈研究成功後,就把自己歷經10年蒐集研究成功的3000個隸書字寫成一個奏本,並送給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後,稱讚道:徒隸(囚徒、奴隸)之輩能作此書,稱得上功勞卓著;將此書就稱為隸書吧!於是對程邈十分讚賞,就任命他為御史。
②“藁書”在不同的文獻中“藁書”有不同的具體所指。它既可以指草創時期的草書,也可以指稱一種行、草相間的字型,還可以泛指一切草書。
③“書家四賢”指張芝、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東漢末年的“草聖”張芝,曹魏時期的隸、楷書家鍾繇,東晉末年的王氏父子的墨跡,可堪稱“古之特絕”。《書譜》概總為:“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
【顧紹驊破體書法創作理念】
藝術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要追求個性特色——“唯一性”。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他的實用性越來越弱,而藝術欣賞性也就越來越突現;創新、出新永遠是藝術發展的“硬道理”;但需要把握的是:一定要取於傳統,因為離開傳統就是“無根之花、無源之水”。真正的藝術創作更多的是心靈的宣洩、傾瀉,他既不離陳法,也不守陳法。
沒有差異的話,就不符合藝術家的要求。線條、造型在空間中的對比要強烈,其視覺衝擊也越強。
我認為是有所創新的“破體書法”
“世界上有多少藝術家,就有多少種素描與色彩。”——奧古斯特•羅丹(法國)突破中和之規,於某一方面大刀闊斧地探索,亦不失為一種書學之徑。不過,這是一條險徑,是否會墜入魔道,關鍵在於能否把握藝術的本質,是否具有濃厚的藝術功底。這種對常規的突破是一種繼承中的突破,雖有異常規,而不失其本。趙佶的瘦金體工整閒雅雖外露筋骨,卻不失腴潤、挺勁;楊維楨雖入任不羈,奇怪百出,卻步履自高,不失法度;金冬心雖用筆方扁,秉性外露,卻真率質樸,不失厚古之氣。趙之謙的篆、隸用筆,金農的“漆書”。我們要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在對傳統廣泛繼承的基礎上,別具慧眼,找準突破口,漸次演化成一種與古人不相上下的獨特風格。
所謂“破”字,在此有二義也;其一曰:“碎”也,乃“不完整”;另一為“超出”之意也。即,“破體書法”是多種書體同存於一幅書法作品中的意思。“破體”二字《書法小辭典》(謝德萍、孫敦秀、楊增權等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解做:“1、舊時指不合正體的‘俗字’或音義相同構成不同的異體字等。”2、行書的變體。晉書法機家王獻之改變字型,別具新法,創造了變體的行書,被稱為‘破體’。宋陳思《書苑菁華》中說:“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
“破體書法”分有以下三種:小破體、大破體、全破體。1、“小破體”是三種書體以內的“破體書法”作品(給人清新、秀美的感覺)。2、“大破體”是四種書體以上的“破體書法”作品;(給人一種:觀其貌,有如文章、音樂之“抑揚頓挫”之感;謀篇布局又似“鵝卵石”鋪地——錯落有致之韻;在氣勢上,又散而不亂,整體上看又如“行雲流水”般的暢快)。3、“全破體”是字字皆為“破體書法”。(“全破體”給人雜亂無章的感覺)。
創作“破體書法”,我以為:這需要書者文、史學功底好;真、草、篆、隸、行俱精(碑帖學知識深厚——理解性的博覽群碑、帖);書法史清晰、了解等文化素養;筆者不才,但朝著“前方”努力實踐之。至於人們是否接納,(任何新生事物,一開始肯定是不完善的;墨守成規就是反對發展)那么“是非功過,只待後人評說”。
顧氏“破體書法”創作方法
照顧整體:整體風格上是大破體、小破體,又分有“首尾呼應式”、“中露式”、“零星式”;
突出重點:在創作風格上又分有:粗獷豪邁或雄強俊秀,婉約抒情或楚楚動人或者兼而有之等等。
其特點:是作者在真(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又分有“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草(章草、今草、狂草),篆(大篆:甲骨文(商字)、金文(周字)石鼓文,小篆:),隸(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行(行草、行楷)等“比較字型”中根據自己的學識、修養、審美取向等等的再創造;同時,他又是“集字”取歷代名家中其長處,取眾家之長而自出新意——集成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中宮緊縮、章法勻稱,行距適中,筆法窮極精密,轉換多姿,有放縱傾側之態。他的懸手書是自幼練成的,所以才能如此頤指氣使,縱橫如意。這種寫法人稱顧氏“破體書法”。
顧紹驊破體書法舉例
顧紹驊破體書法《魚我所欲也》(是中國當代具有較大影響的作品之一) 規格:四尺整紙,136×68㎝.紙本
【作品釋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孟夫子語錄
中國文字之所以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支璀璨的奇葩——書法,是因為她具有的“象形、正方結體”等的固有美,加之又有真(楷)、草、篆、隸、行等書體形式,再加之每位書家(書者)的文化素養、審美傾向、創新意識、年齡、性別等的不同而不同,這正是藝術之魅力之所在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加之,一幅書法作品,“疊”字最難處理了,我用“破體書”的形式處理疊字,我認為是妥當的。
由於本作品是當代中國“第一幅”破體書法成品(探索作品),因此,被選作“破體書法”的標誌性作品
顧紹驊創作破體書法·李白詩《月下獨酌·四屏》(中國當代具有較大影響的作品之一)
【釋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韻譯】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月兒,你那裡曉得暢飲的樂趣?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說明】“顧紹驊破體書法已經逐漸被人們接受”(圖片中下方是顧紹驊破體書法《月下獨酌·四屏》被用作插圖)
顧紹驊破體書法作品 李白詩《渡荊門送別》規格:110×68cm2006年創作
【釋文】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註解】:1、荊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2。海樓:海市蜃樓。3、故鄉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韻譯】: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遊。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顧紹驊破體書法作品2《漁翁》唐·柳宗元詩 規格:68×110cm2006年創作
【釋文】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漁翁》唐·柳宗元詩
【註解】: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2、欸乃:搖櫓的聲音。3、無心:指雲自由自在飄動。
【韻譯】:傍晚,漁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曉,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煙銷雲散旭日初升,不見他的人影;聽得乃一聲櫓響,忽見山青水綠。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岩頂上,只有無心白雲相互追逐。
【賞析】:柳氏的這首山水小詩是作於永州的。詩寫了一個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藉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憤。詩的首二句是寫夜、寫晨。第一句平實自然,第二句卻奇峰突起,用語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謂超凡絕俗。三、四句為怪奇,寫“煙銷日出”,卻“不見人”了,忽然“欸乃一聲”人在遠方“青山綠水中”。這種奇趣的造語,勾勒出了悅耳怡情的神秘境界,從而可以透視詩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結尾二句,進一步渲染孤寂氛圍。“回看天際”只有“無心”白雲繚繞尾隨,可謂餘音繞樑。“欸乃一聲山水綠”句,歷來為詩人所玩賞稱讚。“綠”雖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簡析】:這首詩是一幅飄逸的風情畫,充滿色彩和動感,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和無限的遐想。
顧紹驊破體書法牌匾《中華醫學科技園》規格:198×45㎝創作時間:2006年
“破體書法”牌匾題字說明:破體書法的題匾不同於一般的破體書法創作;應該來說要更加嚴格一些:破體書法題字要考慮的問題有以下幾點:1、要考慮整體性——不能全破,因為牌匾要莊重、嚴肅、大雅等;說白了,書體之間不能跳躍過大(要定一個“基調”),但又要是“破體”2、(中華醫學科技園)要考慮中國古典性——中國中醫學、文化的“高古”性是人所共知的(“地球人”都知道)因此,選“材”、筆意等也需要“高古”。3、基於以上的要求,我的用字、筆意的出處:甲骨文三期、大盂鼎、散盤、毛公鼎、石鼓文、古隸等。
補充說明:正是這些的欹、小、粗、細,構成如“音階”的東西,粗看不和諧,但多看便可領略他乃是“險中求勝”,於崎嶇中求平衡;若加以中國文化、中醫理論來細品的話,就會理解一些。
“中華醫學科技園”http://blog.fo.ifeng.com/article/3065711.html
附:福建收藏家張暢恆先生的評價:
顧紹驊所獨創的“顧氏破體”書法,乃是突破中華傳統書法藝術一大創舉,其把中華文字所隱含的‘精!氣!神!’盡最大的水平,展現在其所創作的作品之中。“顧氏破體”書法藝術的精妙內涵,乃是統合中華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字形,融合中華文化天道自然的精髓理念‘五行相生’之道來進行創作的,對每箇中華文字構思皆能通過五體書法同五形相生之理進行演變,生成獨樹一幟的破體文字,並把每箇中華文字的意涵體現於其作品之中,達到推陳出新的水平,可稱為當世一絕。其作品的欣賞價值乃在於越看越能從中細品出每箇中華文字箇中所釋出的內涵思想。使人們能夠更深刻地去體會中華文字的博大與精深之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