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陵鄉

石陵鄉位於宜陽縣縣城西北的丘陵區,地處北緯34°37′,東經112°05′。北與新安縣李村鄉毗鄰,西與鹽鎮鄉接壤,南與柳泉鄉交界,東與尋村鄉相連,面積64.1平方公里,耕地40900畝(含水地2980畝),鄉政府駐地石陵,距縣城15公里,海拔408米。 1990年轄14行政村,143村民組,114自然村,4170戶,19508人,均為漢族。平均每平方公里305人,人均耕地2.1畝。

基本信息

石陵鄉

原石陵鄉現在變成石陵村。被鹽鎮合併。

簡介

自然地理

該鄉地形起伏,坡度大,溝壑縱橫,土地瘠薄,主要大溝有西溝、張溝、李寨溝。主要河流有沙溝河、范元河,到中峪村交匯,又東南入洛,全鄉荒山宜林面積萬餘畝。據省地質隊勘察,以石陵為中心,地下是個盆地,儲有石油。

農業

建國以來,改河閘溝淤地,開墾荒地3600畝,增加耕地9%。1966年興建西溝水庫,庫容200萬立方米,設有兩個排灌站,開挖乾渠3條。全鄉自流灌溉面積700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豆類、紅薯、棉花等。鄉林場總面積540畝。有蘋果、梨樹等各種果樹250畝。耿溝的雞蛋杏,個大味美,遠銷黑龍江省等地。賈院的豬皮柿餅,大部無核肉厚,馳名全縣。

文教、衛生

解放前僅有高小1所,初小17所,教師54人,學生589人,1990年有國中5所,國小30多所,教師217人,學生3802人。鄉有文化站、廣播站,全鄉有簡易露天影劇院3個,醫院1個,醫務人員15人,診所33個,醫務人員52人。

交通

交通較為方便,日有班車通往洛陽、新安、鹽鎮和縣城等地。宜新公路溝通南北,有利於物資文化交流。

歷史文化

該鄉明代屬柴家峪保,分屬柴四里。崇禎九年(1636)改為柴均里。清康熙十二年(1673)隸屬北均里。乾隆初,復屬柴均里,為甘棠區的一部分。民國16年(1927)屬石陵區(鹽鎮為副區)。民國25年(1936)石陵一帶為第二區的中石聯保。民國32年(1943)改為石陵鄉。宜陽淪陷期間,石陵一帶屬於日偽宜陽縣第三副區(區公所駐克村)。解放初屬宜陽縣第三區。宜北宜南合併後,屬柳泉區。1950年分屬第三區(柳泉區)和第二區(尋村區)。1956年石陵劃為中心鄉,轄賈院1個一般鄉。1958年8月實現人民公社化,石陵分屬於鹽鎮、柳泉和尋村3個公社。1961年成立石陵人民公社,隸屬於鹽鎮區(1963年後,區撤銷)。1983年改為石陵鄉至今。

石陵西窪石敬瑭墓又稱晉陵,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