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對葉腎、紅對葉腎、拉屙腎、爬牆虎、鹿角草、石龍藤、九慶藤、爬山虎、茉莉藤、風車花、白花藤、魁星草、鐵信、鐵欄桿
入藥部位
帶葉藤莖。
性味
味苦、微澀,性溫。
功效
祛風濕,強筋骨,補腎止瀉。
主治
用於風濕久痹,腰膝酸痛,跌打損傷,腎虛腹瀉。
相關配伍
1、治腰肌勞損:石血、扶芳藤各30g;或加葨芝、威靈仙、槲蕨各12g。水煎服。
2、治腎虛便溏(五更泄):石血60g(小兒酌減),紅棗10枚,水煎服;或本品與梵天花、龍芽草、截葉鐵掃帚等同用。亦適用於一般慢性腹瀉。(1-2方出自《浙南本草新編》
3、治慢性咽喉炎,白喉:石血4.5-6g。水煎服。(《廣西民族藥簡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12-24g。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切段,曬乾。
形態特性
常綠木質藤本;莖皮褐色,嫩枝被黃色柔毛;莖和枝條以氣根攀援樹木、岩石或牆壁上。葉對生,具短柄,異型葉,通常披針形,長4-8cm,寬0.5-3cm,葉面深綠色,葉背淺綠色,葉面無毛,葉背被疏短柔毛;側脈兩面扁平。花白色;萼片長圓形,外面被疏柔毛;花冠高腳碟狀,花冠筒中部膨大,外面無毛,內面被柔毛;花葯內藏;子房2枚心皮離生;花盤比子房短。蓇葖雙生,線狀披針形,長達17cm,寬0.8cm;種子線狀披針形,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種毛長4cm。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岩石上或攀伏在牆壁或樹上。分布於華東、中南及河北、陝西、寧夏、甘肅、台灣、四川、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藤莖纏繞或切成段,長短不一,直徑2-5mm,表面褐色,嫩枝被毛,有灰白色纖細的氣生根。葉對生,二型,一種呈狹披針形,一種卵圓形,先端長尖。質較厚,不易破碎。氣微,味微苦澀。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止痛,通經絡,利關節。主治風濕骨痛,腰膝酸痛,腎虛腹瀉,跌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