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特點
通常呈晦暗的淺褐色,見於淡水環境,常停留於水體邊緣的植物體上。特徵為具翅上被毛,如屋脊狀摺疊於腹部之上;觸角長。分布於全世界的淡水生境,少數種類見於鹹淡水和潮區。早侏羅世(約1.85億年前)以來的地層中保存著豐富的化石。
身體分為頭,胸和腹3部分。頭部有口、觸角和眼。口器適於舐吸液體食物,通常大顎不發達,有舌。觸角長至極長(長度常大於展翅),分節。眼相對較小。胸具步行足,翅兩對。但飛行力弱且不穩定。大部分石蛾夜間飛行,又如蛾類一樣為光亮所吸引。日間飛行的種類常成群飛行。大部分以植物汁液和花蜜為食,但少數種為掠食型。
種類分布
世界已知7000多種,我國有531種。毛翅目分2-3亞目40個科。重要的科有:
(1)長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觸角很長,通常為前翅長的2-3倍,基節球形。下顎須長,雌雄都為5節。無單眼。前足和中足的距最多2個。
(2)沼石蛾科Limnophilidae
有單眼。下顎須雌蟲5節,雄蟲3節。前足脛節距最多1個,中足脛節距2-3個。
(3)石蛾科Phryganeidae
大型種類。下顎須雌蟲5節,雄蟲3-4節,有單眼。觸角稍粗。翅多不透明。前足脛節距2-3個,中足距4個。
繁殖規律
雌體將卵產在水中,或產於水面上或水面下達岩石和植物上。數日後幼蟲──石蠶──孵出,均生活於淡水中,以藻類、植物或其他昆蟲為食,食性依種而異。多數幼蟲自行以沙粒、貝殼碎片或植物碎片築成可拖帶移動的巢殼。唇腺分泌絲質物質,用以將這些材料黏結成殼。巢殼通常管狀,兩端開口;覆蓋幼蟲的腹部,而其被甲的頭部和胸部突出於巢殼之外。許多幼蟲經過一個發育階段後,將巢殼黏附於固體物質上,將其兩端封閉,在其內部化蛹;另一些種類則單另建一個繭。蛹發育成熟後將巢殼或繭切穿或咬穿,游到水面完成變態,變為成蟲。
築窩規律
在西維吉尼亞的冬天,如果人們仔細察看水中的葉子,你會發現建築師在上面留下的痕跡,不過,這些小孔也意味著我們會很難找到它們。這片葉子現在已經變成了石蛾的家,石蛾幼蟲就是我們排名第五的建築專家,因為它們能用任何東西造房子。這些與眾不同的建築師都是素食者,所以它們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來躲避可怕的食肉動物。它們會建造一個小房子以便把自己偽裝成河床的一部分。如果建築材料太大,它們就會用有力的雙顎把它快速切割成適當的形狀,然後,它們會用唾液當膠水,通過分泌一種絲狀的液體將各種建築材料粘合起來。石蛾會把這些東西,粘合成它們的活動房屋。作為一名偽裝大師建造的小房子,常常能騙過那些飢餓的捕食者。
稍作加工,石蛾的住所就會變成一種獨特的珠子,成為人類製作珍寶的最佳原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會傷害到石蛾,我們飼養它們,一旦它們變成成蟲,就放了它們。因為無論再怎么漂亮的房子,對石蛾的成蟲來說都已經變得毫無價值。要知道,離開水以後,成蟲滿腦子想的不是建房子、不是找吃的,而是去交配。一些石蛾只能活幾天時間,所以它們會迫不及待地尋找配偶。
識別要點
成蟲小型到中型,外形似蛾類。口器咀嚼式,但沒有咀嚼功能。觸角長絲狀,一般長過前翅。前胸小,中胸發達。翅狹窄,翅面密布粗細不等的毛,後翅臀區發達。
本目的特徵可以總結為:石蛾似蛾毛翅目,四翅膜質細毛覆;口器咀嚼足生距;幼蟲水生築小屋。
中醫名詞
石蛾 ,病名。系指乳蛾較為堅硬者。小兒多患此病。小兒形氣未充,臟腑柔弱,易為外邪所感,邪毒雖不盛,然常留滯咽喉,凝聚不散,腫而為蛾。《喉科秘旨》卷上認為:“此症因胎生本原不足所致。”症見喉核一側或兩則腫大,觸之石硬,微疼或不疼。感邪則喉核紅腫疼痛,身發寒熱等。參見乳蛾條。相當於慢性扁桃體炎。本病患者宜注意飲食衛生,冷暖適度,減少受邪機會,使正氣漸旺,以期病癒。若蛾大,常易發病,紅腫疼痛或伴有心慌、發熱、腰膝疼痛者,宜手術切除之,或用烙法烙之。參見乳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