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寺

據老人們回憶,解放前後石板寺的建築、佛像均保存完好,寺內林木森森,暮鼓晨鐘,一副名剎氣派。 據有關資料記載,一九二一年石板寺國民國小創建,即開始在廟內辦學校。 一九五三年發展到六個教學班,成為完全國小,其時占用廟宇作教室、宿室尤多。

概況

石板寺,位於雲南省水富縣樓壩鎮永安村,地處山坡上一寬闊台地,四周良田萬頃,一片蔥鬱;極目遠眺,地廣天高,滿目生機。解放前的數百年間,石板寺是橫江一帶規模最宏大、香火最旺盛的廟宇。建廟時間因無史料記載,無從考證。但據碑刻記述,至少在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一六一九年)前好多年即已立佛建寺,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寺名石板,直白而粗俗,大約是因路徑、庭院皆為青石板鋪就而得名。

歷史

據老人們回憶,解放前後石板寺的建築、佛像均保存完好,寺內林木森森,暮鼓晨鐘,一副名剎氣派。從官道拾級而上,過山門,抬頭即見觀音菩薩從容安詳地端坐在觀音樓上,左手持淨瓶,右手執柳枝,仿佛在給每一位朝拜者送去吉祥安康。觀音菩薩背後靠院內一側為戲樓,是廟中唱戲、鄉間娛樂之所在。每逢唱戲,觀眾即坐在院壩內,面向大門看戲樓上演繹的悲喜人生。觀音樓下是拱形門廳,門廳正面系一彩繪照壁,人從門廳兩側大門進。大院內皆是青石鋪地,左右兩側為偏殿,供奉二十八宿、和合二神仙、七姊妹等菩薩。菩薩背後為僧人、香客住宿處。偏殿佛事系文教,木魚小罄,文雅而小氣。大院正上方上為一平台,再上幾級台階即到正殿。正殿為廟內主體建築,氣勢宏偉,雕樑畫棟,建築精美。正殿供奉三尊大佛,兩側為十八羅漢塑像,左右各九,其中一大肚羅漢據說人手觸摸能除病祛邪,因此被香客們把肚子摸得油光鋥亮。另有魯班供左,藥王供右。從正殿兩側小門進,是小天井,天井左右各有一道後山門,上幾步台階到牛王殿,牛王殿內一說供豬牛羊馬狗雞六畜菩薩,一說供川主、牛王、關公、灶神。正殿及牛王殿行武教,每逢觀音會、牛王會、魯班會,鑼鼓喧天,鍾樂齊鳴,煞是熱鬧。
據有關資料記載,一九二一年石板寺國民國小創建,即開始在廟內辦學校。當時只有一個教學班,學生十二名。一九五三年發展到六個教學班,成為完全國小,其時占用廟宇作教室、宿室尤多。以後一直到今作永安國小校址。一九七六年,當時的水東公社辦公地點也遷於此,至一九九五年底,機關駐地搬至現永安村委會。解放前幾年,石板寺尚有廟產三百多挑田,收租十擔,廟內有石姓、劉姓和尚兩人,解放時(石板寺一帶一九五○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解放)逃離,不知去向。
寺內菩薩、神像大大小小一百餘座,泥、木、石皆有,或金光燦燦,或彩塑披身,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解放後,在反封建迷信的社會背景下,大部分菩薩被毀,現已無一遺存。永安村花坪組王順華曾參與毀去正殿內三尊大佛,其時佛後盤著一條巨蟒,眾人不敢斃,任其遊走不知去向。
觀音樓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撤後建教室。偏殿曾作教室,後撤,左面修教室,右面平操場。正殿於一九七六年撤後在原址建水東公社辦公樓,正殿內碑刻被砸斷後作辦公樓地基石料。一九九五年撤牛王殿,木料運到水河村涼壩國小作修繕教室用。牛王殿現存斷壁一面,其上彩繪神像依稀可辨;地基上十六個臉盆大小的木礎石墩保存完好,尚可見當年的壯觀氣派。另有兩個石墩在小天井,七個石墩在操場內,或墊洗衣板,或散放不等。

文物

廟址遺蹟除前述外,只有一些殘破不全的石刻碑記可證當年石板寺的風光,餘皆蕩然無存,了無一點古寺名剎的痕跡。學校小賣部門口殘存一碑,系牛王殿牆壁上所嵌。前幾年被豎著逢中楔斷,一半作校門口鋪路石,一半為現存。碑高二.○七米,寬一米。現存殘碑上刻篆體「碑記」兩個大字,正文為功德情況記載,字跡斑駁,脫落甚多。惟落款「皇明萬曆四十八年歲在庚申季春月吉旦日□館生員劉紳腐書□□□仝立」清晰可辨,足可為寺廟歷史之佐證。學校廁所牆上一塊斷碑,字大如丸,筆力遒勁,頗見功底,上書「蓋聞老君尊神無世不出為道貞一著德五千其有功烈於民殆莫之與京矣我等奉教言或治教澤奚可不報以□香乎今見神台朽敗爰請石師□□成勒石刊名以昭不朽」,疑為某次修繕碑記之序文,但不知立於何處。另有兩塊斷碑在校內過道上,字跡不清;一塊斷碑嵌於講台上方右側堡坎上,標題「絕句遺後」四字清晰可見,餘皆不可辨認,疑為某名士詠贊寺廟的絕句題刻。
消失在歲月長河中的石板寺,雖然無法剝去風雨的塵垢,但從那些殘磚斷瓦中,仍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才情,又深深地為那些本不該消逝的文化遺產而惋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