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
惠農區採煤沉陷區是由原石嘴山礦務局一礦、二礦開採煤炭形成的,總面積達43平方公里,嚴重沉陷區域面積達9.1平方公里,平均沉陷深度為8~10米,最大沉陷深度為24.39米,地表裂縫140餘條,土地、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地質災害頻發,對礦區居民構成嚴重威脅,沉陷區內居住的近2萬戶約5萬人的生產生活受到採煤沉陷的影響。長期大面積的採煤塌陷,導致土地、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堆積了7座煤矸石山,並引發自燃,嗆鼻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氣味瀰漫在居住區周圍,沉陷坑內多處形成了低洼積水或垃圾場。同時,沉陷區的周邊“懸崖”聳立,坑內亂石遍布、險象環生,存在地質災害隱患。“滿目瘡痍,一片荒蕪”的地形地貌,惡劣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到惠農區沉陷區及周邊15900多戶近5萬人的居住安全,同時也制約著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治理
從2004年開始,石嘴山市開始對惠農區採煤沉陷區進行綜合整治,截至目前,爭取中央財政連續8年累計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3.36億元,我市兩級政府統籌資金1.2億元。已治理面積達18.3平方公里,平整土地2000畝,綠化2000畝,拉運土方81萬立方米;建設泵站兩座,鋪設輸水管道3公里,鋪設輸水支管道22公里,水管觸流100萬平方米;鋪設砂夾石墊層6000方,澆築混凝土3500方,鋪裝廣場18000平方米,鋪裝園路4.4公里,修整邊坡13.6萬平方米,鋪設噴塑鐵絲網6.88萬平方米。完成了沉陷盆地、地裂縫等地質遺蹟清理、圍欄保護、科普牌製作等工作,完成29.7萬方綠化覆土工程,綠化區域整形40萬平方米,綠化管網安裝9600米,種植喬木、常青樹15480株。同時,在2006年,我市開始實施沉陷區居民搬遷。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沉陷區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給予大力支持,自治區黨委、政府和石嘴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礦區治理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國土資源部和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從2004年開始,先後實施了石嘴山一礦矸石山環境治理項目、石嘴山一礦南湖礦山環境治理項目、二礦礦山環境治理項目,對居住在沉陷區內的居民進行搬遷安置。自2008年以來,中央財政連續累計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3.94億元,地方政府先後投入資金1.2億元,共完成治理面積達24平方公里。2005年4月22日,石嘴山市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惠農區靜安小區正式開工,標誌著沉陷區4萬多名居民將很快結束提心弔膽的日子;之後,國土資源部又安排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1600萬元,實施沉陷區第二階段治理工程,按照《寧夏石嘴山市惠農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總體規劃》,第二階段的治理分三年完成,主要對3號、4號、5號、6號、7號塌陷坑及周邊區域,面積2.8平方公里的礦坑進行整治、生態修復和景觀美化,使廢棄的土地成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可利用土地資源,努力將沉陷區建設成集“礦山文化、科普體驗、觀光瀏覽”為一體的國家級礦山公園。2006年8月26日,惠農區靜安小區一期工程順利竣工,3580戶採煤沉陷區災民開始遷入新居;2007年8月27日,生活在沉陷區的最後1300戶居民也全部搬出了沉陷區。從2007年8月份開始,惠農區僅用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採煤沉陷區一期1300戶居民的搬遷安置。之後,惠農區又把採煤沉陷區二期綜合治理,作為政府為民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並於2010年2月22日全面啟動了採煤沉陷區二期搬遷整治工作,拆除房屋面積達24萬平方米。
據了解,惠農區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一期)2009年獲中央財政批覆資金1600萬元,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多方籌資615萬元,總計2215萬元,主要恢復對沉陷區土地資源進行重新利用,恢復沉陷區植被和自然生態,改善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治理面積1.4平方公里。2010年,惠農區採煤沉陷區礦山環境治理項目(續作)工程,已獲得國家支持資金5600萬元,批准規劃治理面積約2.43平方公里,主要完成項目區的下沉式廣場建設,把下沉式沉陷區打造成一個休閒、娛樂、健身的廣場;並製作地質遺蹟保護圍欄;修建項目區道路。同時,完善配套設施,綠化美化環境,使大面積廢棄的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為了切實做好此項工作,負責項目具體實施的市國土資源局高度重視,局領導定期到項目區實地考察,靠前指揮,對項目中的有關事項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同時,積極與項目所在地惠農區政府配合,及時協調相關事宜,為項目實施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截至目前,惠農區採煤沉陷區礦山環境治理項目(續作)工程已完成計畫工程量的75%,共清理垃圾15.35萬方,綠化土方覆蓋及削坡整理42.36萬方;種植各類苗木59.53萬株,鋪設供水管線132.58公里。
惠農區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突出了“礦區與城市和諧、環境與景觀和諧、生產與生活和諧”的治理目標,注入和保留了礦山元素、礦山遺蹟和礦業文化,初步打造了集“礦業文化、科普體驗、觀光遊覽”於一體的礦山地質公園。
成果
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惠農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市國土資源局作為項目承擔單位,始終堅持科學的規劃與設計理念;堅持因地制宜,綜合利用;堅持改善和保護礦區環境;堅持突出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併兼顧經濟效益。通過實施綜合治理,不僅消除了礦區地質災害隱患,提高了植被覆蓋率,改善了礦區居民生產生活環境,使廢棄土地變為城市的綠色屏障,初步滿足了人們休閒、健身、娛樂的需求,而且增加了生態資源和土地資源,拓寬了惠農區城市發展空間,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的目標,得到了國家、自治區和我市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惠農採煤沉陷區通過對地質遺蹟、沉陷盆地、地裂縫等地貌進行保護和展示,修建了健身廣場、涼亭等設施,實現了由單一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向打造礦山地質公園的轉變;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實現了由國家專項投入到多元化投入的轉變;治理中逐步由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型過渡,實現了治理模式由自然環境治理向農林業全面發展的轉變;我市探索實施了滲流井探采結合取水工程,從長遠上滿足了惠農採煤沉陷區治理生態供水需求,同時可為周邊企業生產用水提供水源保障,實現了由保障生態用水向生產用水的轉變。
治理前,惠農採煤沉陷區大面積的地面沉陷及矸石自燃,使土地、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治理後,恢復了生態用地24平方公里,改善了脆弱的生態。如今的沉陷區,春、夏、秋季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經過沉陷區生態建設,將生產廢水再次利用,共增加水域面積50多公頃,城市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大幅下降,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實現了良性循環。2010年5月,以惠農區採煤沉陷區為主園,以中華奇石山、星海湖、矸石山為分園,被國土資源部授予“石嘴山國家礦山公園”稱號。
同時,通過搬遷安置,改善了沉陷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保證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市還規劃、建設了集湖面、廣場、景觀為一體的礦山公園,如今已成為惠農區舉辦文體活動、開展科普宣傳的重要場所。我市將治理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銜接,通過分區治理,使城市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在城區西部建設綠色屏障,在城區東部重點建設商業、住宅、學校等城市新區,將惠農區的城市“污染源”變成了市民的“後花園”。
此外,採煤沉陷區治理後,惠農區共恢複利用土地24平方公里,特別是在13.6平方公里的綜合利用區範圍內,惠農區整體規劃,完善路網等基礎設施,共吸引83家工業企業,投資24億元,建設中小企業孵化基地,工業年產值達11億元,上繳利稅2.8億元,安置就業2550人;同時,在生態恢復區種植條件較好的10平方公里內,惠農區還實施配套供水管網建設等工程,吸引社會投資4000多萬元,進行農業開發。預計正常生產後,年產值可達1000多萬元,可安置500多人就業。昔日荒蕪的礦區廢棄地煥發了勃勃生機,惠農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不僅挽救了一座礦山,更挽救了一座城市。
旖旎的湖光山色,融沉陷區地貌景觀為一體的地質生態園已初具規模,借山造勢,以勢置景,老礦區已成為惠農區一道靚麗風景。“風吹沙走煤飛揚,出門三步一身黑”終成歷史,惠農區採煤沉陷區已從過去髒、亂、差的惡劣環境,轉變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家園。
效益
惠農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極大地改善了礦區生態環境,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的目標,得到了國家、自治區和我市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一)生態效益
治理前,大面積的地面沉陷及矸石自燃,使土地、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治理後,恢復生態用地24平方公里,改善了脆弱的生態。如今的沉陷區,春、夏、秋季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經過沉陷區生態建設,將生產廢水再次利用,共增加水域面積50多公頃,城市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大幅下降,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實現了良性循環。
(二)社會效益
通過搬遷安置,改善了沉陷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保證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建設了集湖面、廣場、景觀為一體的礦山公園,已成為惠農區舉辦文體活動、開展科普宣傳的重要場所。將治理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銜接,通過分區治理,使城市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在城區西部建設綠色屏障,在城區東部重點建設商業、住宅、學校等城市新區,將城市的“污染源”變成了市民的“後花園”。
(三)經濟效益
治理後,共恢複利用土地24平方公里,特別是在13.6平方公里的綜合利用區範圍內,整體規劃,完善路網等基礎設施,共吸引83家工業企業,投資24億元,建設中小企業孵化基地,工業年產值達11億元,上繳利稅2.8億元,安置就業2550人。同時,在生態恢復區種植條件較好的10平方公里內,配套建設供水管網等工程,吸引社會投資4000多萬元,進行農業開發。預計正常生產後,年產值可達1000多萬元,可安置500多人就業。昔日荒蕪的礦區廢棄地煥發了勃勃生機,惠農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不僅挽救了一座礦山,更挽救了一座城市。
移民安置
為徹底解決沉陷區居民住房問題,200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實施寧夏採煤沉陷區治理方案,項目總投資11.25億元,其中石嘴山市採煤沉陷區項目總投資9.08億元,用3年時間新建住宅建築75.54萬平方米,安置居民12590戶。
項目包括在惠農區建設靜安小區6521套樓房,銀善寺小區1000套平房,用於安置惠農區沉陷區搬遷居民。
在不到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惠農區採煤沉陷區的1300多戶居民全部搬出,5200多名居民得到妥善安置,房屋全部拆除。
靜安小區是國家發改委批覆的執行項目之一,計畫安置沉陷區居民6521戶。其後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又在道路建設、學校醫院配套等上面投資了2億多元。
小區的房子全部按照成本價出售。採煤沉陷區居民按成本價買的房子還可以享受政府項目補助。如今,小區已經建成6個居民區。小區連線市中心的公車已經開通,幼稚園、中國小、醫院等也已經建成開始運轉。
綜合利用
治理中打造了特色鮮明的3個治理區:礦山公園區、果林農牧區和工業倉儲區。
2014年3月,投資1000萬元、總蓄水量50萬方的3號蓄水池建成投入使用,可灌溉果林農牧區的15平方公里土地。緊鄰3號蓄水池的戈壁荒灘上,新建了近千畝的瓜棗套種果樹基地,在砂石土質的瓜地里,十幾位工人正在選摘、裝運西瓜。“這西瓜瓤沙、水多、甜著哩!”來自內蒙古烏海市的瓜商韓建文說,販一車瓜可賺千元。
“種下的棗樹要3年後才開始結果子,沒想到年初試種的600畝西瓜喜獲豐收,賣個六七十萬不成問題。”很會精打細算的承包人任宏業笑著說,政府提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納社會資金參與,生態和經濟效益都不少。
目前,果林農牧區已引進12家公司,投資8000多萬元建成經果林基地上萬畝,並且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治理,有效解決了治理後的長期管護。
詳細介紹
①.1號、2號坑治理情況
位於惠農區煤炭路以南,緊鄰城市區,面積1.32平方公里,自2004年開始至2007年,中央財政共投入資金4200萬元,對該區域進行治理。由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主要對一礦、二礦矸石山(7座)、1號、2號沉陷坑治理。按照礦山公園建設規劃,該區域規劃為生態恢復區。
②.蘋果園治理情況
蘋果園即南湖坑以西沉陷區,位於惠農區城市西部、煤炭路以南,面積1.35平方公里。通過土地平整、建築垃圾清理外運、沉陷坑回填覆土、修建田間生產路、農田防護林及灌溉設施等治理工程,種植了20萬棵蘋果苗。該區域共完成場地平整1.35平方公里,垃圾清理120657.1立方米,削坡整平48444.3立方米,綠化覆土14300立方米,種植防風樹木17089棵,喬木7.2萬株,蘋果苗20萬棵,鋪設供水管線15742.8米。
③.3號、4號、5號坑治理情況
3號、4號、5號坑位於惠農區煤炭路以北、北大街西、一礦與二礦中間,緊鄰城市區,面積0.76平方公里。在該區域的治理中,將陡峭的煤矸石邊坡進行削坡處理,進行生態建設,結合其緊鄰城市區的地理區位和礦山公園建設,將3號、4號、5號沉陷坑分別規劃為遊樂區、健身休閒區和礦山公園服務區。該區域種植各類苗木478259棵,建設園路長3154米、面積12616平方米。
④.6號、7號坑治理情況
6號、7號坑位於惠農區濱河大道以西、二礦以北、七彩園南。在治理過程中,按照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護地質和礦山遺蹟、建設人文景觀的思路,對地層剖面、地質遺蹟、沉陷盆地、地裂縫等地貌和礦山地質遺蹟進行保護清理,設定圍欄,設立標識牌、儘量保留原始地貌,作為科普教育的展示區。該區域主要完成喬木種植11000株,灌木種植12萬棵,完成場地平整3萬平方米,鋪裝廣場18000平方米;鋪裝園路4.4公里(38102平方米);綠化覆土29.7萬方,修整邊坡13.6萬平方米,鋪設噴塑鐵絲網6.5萬平方米;清運垃圾20萬方,砌築湖堤、擋土牆1185方;鋪設管網5900米;修建了擋風牆長度1520米,面積12160平方米。
新聞報導
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採煤沉陷區見聞
2014-08-15 來源:光明網
採煤沉陷區治理:挽救的不僅僅是一座城市
光明日報記者 莊電一
“這裡的西瓜又沙又甜!”在寧夏惠農宏浩公司開發的瓜田裡記者看到,栽植3年的棗樹正茁壯成長,高的已有一米多了;而圓滾滾的西瓜在喝飽了滴灌里的水之後,舒舒服服地躺在地上,露出了成熟的笑臉。不遠處,正有來自內蒙古烏海的瓜商在帶人裝運西瓜。公司總經理任紅業親自為客人操刀切瓜,指著眼前起伏不平的瓜地對記者說:“這裡原來就是沉陷區!”
這裡是沉陷區?如果不是有人提醒,記者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與地縫密布、房屋傾斜、亂石遍布、污水橫流、讓人提心弔膽的沉陷區會有什麼聯繫。
石嘴山市惠農區的沉陷區可不止這一處,治理的也不止這一處。那裡的沉陷區竟有43平方公里,其中嚴重沉陷的就超過了9平方公里。在這個地表裂縫達到140多條、最大沉陷深度超過了24米的地方,曾經居住著寢食難安的2萬戶人家。
石嘴山市何以會形成這么大的沉陷區?
曾被譽為“塞上煤城”的石嘴山市,是“一五時期”國家布局建設的10大煤炭基地之一。它因煤而興,因煤而建,又因煤而困。50多年前,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迅速崛起,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然而,在開採出5億噸煤炭、創造2000億元工業產值、發出1500億度電之後,資源也近乎枯竭了,留給當地的是難以為繼的產業和難以居住的沉陷區。真是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石嘴山市在特殊時期的特殊貢獻,更沒有忘記這些特別困難地區民眾的特別困難。
寧夏各級黨委、政府關心著居住在沉陷區的人們,也積極為那裡的可持續發展尋找出路。隨著沉陷區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治理的力度也越來越大。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4年開始,寧夏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的支持下,投資近10億元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有14個縣的60萬人從中直接或間接受益,而石嘴山市惠農區的沉陷區治理只是50個項目之一。
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惠農區已經走出了一條改善民生、特色鮮明、和諧發展的治理新路。一部名為《補天裂》的電視片和一本專門印製的畫冊,向記者展示了沉陷區的滄桑巨變,讓記者看到了沉陷區治理前的面貌。
記者在現場看到,9平方公里沉陷核心區已被生長茂盛、絢麗多彩的花草樹木所覆蓋,而那些幾十年的老樹鶴立雞群似的點綴其中,似乎在為原來的老住戶提供回憶往事、尋覓舊址的參照,告訴來訪者那裡曾有長期居住的歷史。一座展示地質遺蹟、礦山文化、沉陷地貌景觀的礦山地質博物館,已成為當地進行科普教育、回顧發展歷程、緬懷先輩業績的場所。原來住在這裡的2萬戶居民,全部搬遷到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遠離沉陷區的居民小區。
經過治理的沉陷區,已成為當地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石嘴山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王金健告訴記者,風和日麗之時,前來拍攝婚紗照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在沉陷區新建的“惠民亭”前,記者見到了正在那裡閒轉的77歲的老礦工程作忠。老人告訴記者,他是1960年從河南省來這裡當煤礦工人的。這幾十年里,他在沉陷區住過地窨子、廢窯洞、睡過大通炕、自己也搭建過土坯房,8口之家一直住得很擁擠,不得不兩地分居。那是什麼樣的日子啊,讓老人留下了終身難忘的記憶:一下雨,屋頂就漏水,院子就灌水,平時地下往上冒熱氣,熏得人很不舒服。隨著地表下陷,住房的裂縫越來越大,磚頭越露越長,弄得人天天睡不安穩覺,老婆的抱怨更是不絕於耳。直到2006年他們一家搬到政府規劃建設的騰飛小區,才結束了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因為有政府補貼,他們家只掏了9萬元,就住上了77.17平方米的新樓房。短短几年時間,這位現在無憂無慮的老人就帶著老伴遊遍了大半箇中國。
“你可真是苦盡甘來呀!”聽著老人的敘述,記者禁不住插了一句。“也可以這么說!”說這句話時,這位飽經滄桑老人的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幸福和滿足。
現在,惠農區的沉陷區已經治理了24平方公里,不僅栽植了400多萬株樹木,而且鋪設了道路,修建了廣場,變成石嘴山市名副其實的後花園。原來髒亂差樣樣齊全、誰都不願意涉足的沉陷區,變成了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沉陷區的治理,騰出了大量可供開發的土地,為惠農區的工業拓展了發展空間。短短几年時間,這裡就吸引了83家外地企業的24億元投資,有12家企業還在優惠政策的感召下直接參與了沉陷區的治理。難怪有人說,沉陷區的治理,不僅挽救了一座資源枯竭的礦山,而且挽救了一座瀕臨困境的城市,造福了一方生活困難的百姓。
寧夏石嘴山:昔日天坑地裂 今朝城市花園
2014年08月20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銀川8月20日電 題:寧夏石嘴山:昔日天坑地裂 今朝城市花園
記者 張亮
“10年前,我做夢都想搬出這個地方,現在搬出去了,卻每天都回來遛彎。”原寧夏石嘴山礦務局二礦採煤工人王學生指著腳下的公園說。這片綠意盎然的公園曾是天坑地裂遍布、污水橫流的採煤沉陷區,沉陷區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治癒了這塊地表傷疤。
石嘴山市是一個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城市。作為國家“一五”時期布局建設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50多年來石嘴山市累計生產煤炭5億多噸。大量煤炭開採在為國家和寧夏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當地的地質環境。
石嘴山市惠農區的採煤沉陷區問題最為突出。惠農區副區長劉兆明說:“惠農區的沉陷區面積43平方公里,嚴重沉陷區面積達9.1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至10米,最大沉陷深度為24.39米。遍布沉陷區的140多條地裂嚴重威脅了礦區居民的安全。”
64歲的王學生當了一輩子煤礦工人,在沉陷區就住了30多年。“以前條件不好,為了方便工作,就直接在採煤區上面蓋土坯房住。採煤區慢慢向下沉,不斷破壞地表的房子。”王學生說,他家的房子到後來每面牆上都有十幾條裂縫,最寬的裂縫能塞進去半塊磚。為了安全,只能在房樑上支一根柱子頂著。
沉陷區的地質災害不僅威脅著礦區居民的人身安全,還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劉兆明說:“惠農區的沉陷區離中心城區很近,隨著城市的發展,這片沉陷區也逐漸成為城市中心區。沉陷區垃圾滿地,矸石山自燃釋放大量有毒氣體,惡劣的條件限制了城市發展的空間。”
為了徹底解決沉陷區的地質災害,還歷史的欠賬,當地在國土資源部的支持下,從2004年開始著手治理採煤沉陷區。10年來,中央財政共投入近4億元,地方統籌資金1.2億元,惠農區在採煤沉陷區綠化治理面積24平方公里。原來居住在沉陷區的1.8萬戶、5萬多礦區職工家屬全部實現搬遷安置。
石嘴山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王金建說:“沉陷區治理並不單單是生態綠化。我們堅持把消除地質災害與打造國家礦山公園相結合,在治理過程中因地制宜修建廣場、涼亭、人工湖,並對沉陷盆地、地裂縫等地貌進行了保護展示,打造出一個煤炭地質博物館。”
為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沉陷區治理,惠農區堅持“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由政府先期在沉陷區內建設好路網、水網、綠化網等基礎設施,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治理。寧夏惠農宏浩工貿有限公司在沉陷區承包了2000畝荒地,引進農科院的棗瓜間作種植模式,公司總經理任紅業說,今年西瓜產量預計達到150萬斤左右。
而對於那些條件實在太差、不適宜綠化的沉陷區,惠農區也將其綜合利用。劉兆明說,這些沉陷區治理成本太高,確定沉陷區的地質結構穩定後,把它規劃成新能源產業區,已經有幾家光伏發電企業看中了這片區域。
走在礦山公園裡,王學生甚至能認出當年自家院內的那棵老樹。他說:“我們當年採煤的行為嚴重破壞了這裡的環境,現在政府、社會的力量又把這裡治理成公園,向大自然還了我們的歷史欠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