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眭(sui)九誠 ,字鳳儀, 昭符公之十二世孫,生宋寧宗慶元己未五年(公元1199)二月十五日辰時,歿宋端宗景炎元年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76),享年78歲,葬永新70都拿陂下車村梭羅樹下,丙壬向。配肖氏,誥封宜人。與公合葬。寶慶乙酉(公元1225)科舉人。任長沙府茶陵州知州,為官清廉。宋端平二年(1235)恩授奉直大夫。宋淳佑四年(1244)調江西瑞州府知府。舟過江西永新縣拿陂村,危石損舟,即留拿陂壙背立宅家焉。為江西、湖南一帶的眭氏始祖。配肖氏,生子五:念一、 念二、 念三、 念四、 念五 。
九誠公陵
九誠公新墓位於江西省永新縣高橋樓鎮車嶺背村,是其後裔為緬懷先祖集資新建,於2011年春落成。
先祖宏公、昭符公
眭宏(一作弘),字孟 (?—前78)西漢魯國蕃縣(今山東滕縣西南)人,漢時從贏公受春秋以明經為議郎從孝宣帝即位,征為朗不赴。弟子百餘人,著名者多。惟嚴彭祖顏安樂為最。元鳳三年推《春秋》之意言: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孟使友人內官長賜上此書。時,昭帝幼,大將軍霍光秉政,惡之,下其書廷尉。奏賜、孟妄設襖言惑眾,大逆不道,皆伏誅。後五年,孝宣帝興於民間,即位,征孟子為郎。
眭昭符,原名眭匡符,字隆祖,漢儒宏公三十四代孫。趙州高邑東監村(今河北省高邑縣東富村)人,生於五代時期的後唐同光元年(923年)。他於後晉天福七年(942年)考取了南唐進士,南唐保大元年(943年)為常州刺史。他膽識過人,為政寬簡,政績卓著,深得人民愛戴。《南唐書》記載:“常州地處吳越之沖,屢交兵,城邑荒殘,昭符為政寬簡,招納逋亡,未幾隨富。”因為他卓越的政績,因而深得中主李璟的器重。公元958年,南唐與後周作戰失利,被迫對後周稱臣,這時候,作為附屬國,搞好與後周的外交關係就顯得極為重要,李璟首先想到的就是眭昭符,派他作為進奏使。據史書記載:眭昭符不辱使命,很有氣節,周以高官厚祿誘惑,不受;宋對他施加淫威,不懼(公元960年,宋滅後周,南唐自然過渡為宋的附屬國)。他不卑不亢,盡職盡責,只是宋建隆初,改匡符為昭符,以避上名,北人甚敬之。他以他的膽識和才智,屢次挽救南唐的危亡。
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滅後,他懷念古國,恥作宋臣,53歲時辭官未回高邑老家,挈家下到丹陽,卜居城南董莊妻家,開闢了丹陽眭氏一脈,通過長期的繁衍發展,逐漸躋身於本邑望族之列,成為江南眭姓的始祖。
九誠公後人
眭九誠的七世孫眭彰仁由江西省永新縣遷到湖南省的東安縣石期市,安居落戶經營商業,人口繁衍。其九世孫眭相蕢在明朝正德年間卜居於零陵縣名山嶺村,直到現在發展到二十七個村莊,九百三十三戶四千二百三十九人。遷移到寧遠縣的已有八代人了,居住在六個村中,總人數約有六百餘人。以後又發展到衡山、新田、道縣、湘鄉、湘潭、祁陽、江永、南嶽、衡東、衡陽,江華等縣。其十五世眭元祥於清初攜子孫十七口遷蜀綿州安縣陳家溝立宅(今綿陽江油市陽明村)繁衍至今近三百餘人,元祥公第十三世孫眭軍於2010年10攜族譜及世襲表到永州零陵縣尋根問祖接上了分別三百多年的眭氏血脈,至此九誠公後人除五子念五失考外,已基本找到,為編修《眭氏全國通譜》奠定了基礎。
眭氏家族族旗
眭氏家族的族旗族旗是由:眭 軍設計,經眭三、眭文杰校正,再由眭煜華、眭玉龍二位長者通過審核。五人歷時近一月完成。族旗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色澤的為主,以紅黃兩種顏色作為旗幟的背景和標識。標識圖位於旗幟的正中。標識圖圖案由一個漢字“眭”及眭字的漢語拼音 “ sui ”和一彎明月組成,其中 “S”採用的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口含一日, “U”採用的是象形的山體, “i”採用的是五星和竹組成,日、月、星代表著宇宙,龍、山、竹世間萬物及生靈,總的結構即為大包容、大和諧。旗幟的形狀為國際標準矩形,長寬為“黃金分割點”比例(即:寬/長=長/(寬+長)=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