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心理學拿來就用

相處心理學拿來就用

不想面對自己的缺點 擅長與人搭訕的人 ~兩個人的人際關係~

圖書信息

作 者:(日本)齊藤勇 著,霍光 譯
出 版 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6-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539944159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本書是“拿來就用”輕悅讀書系第四彈。本書系主打“越有趣的越好懂好用”,旨在讓年輕人快速汲取有用的新知識。
本書是日本讓人驚呼超實用的心理書。深入剖析相處中複雜多樣的心理學,幫您建立好關係,讓人和人的相處更舒心。與人交往不順、職場中充滿困惑、在社會中找不著北的人群務必要讀!

內容簡介

人無法一個人生存。每個人都會面臨一對一的交往,在集團中要尋找自己的定位,在社會中要求得生存,與大眾還會發生相互作用。可以說,“相處心理學”是與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的知識。掌握了它,有利於建立好關係,讓我們和他人的相處更舒心。
這本“相處心理學”不是單教你和善待人。知曉職場中複雜多樣的心理,可以學到生存和鬥爭的方法;了解有趣而特別的大眾心理,能夠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後果。本書負責深入剖析,各位讀者儘管來理解和加以運用,想必您會有自己獨特的收穫。

作者簡介

齊藤勇
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心理學博士。留學於美國加州大學。現任立正大學心理學教授,並活躍於電視、雜誌等媒體。主要著作有《對人社會心理學重要研究成果集》(全七卷)《圖說心理學入門》《人為什麼愛說別人壞話》《圖解雜學之一眼看得出的心理學》《圖解雜學之戀愛心理學》等。

目錄

前言
第1章 面對自我
了解“自己”
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通過比較了解自己
不想面對自己的缺點
自我感覺良好
肯定我們自我定位的人才是朋友
看似了解、其實最難懂的自我
擅長與人搭訕的人
人為什麼要喝悶酒
判斷一個人是否以自我為中心的簡單方法20
Test1測試自己的“公共自我意識”與“個人自我意識”哪個更強?
第2章
從一對一的關係開始①
~兩個人的人際關係~
人無法一個人生存
呈現出的自我和真正的自我
第一印象先入為主
語言之外的方式更能傳達感情
感情通過人的左臉進行表達
環境惡劣會導致關係惡化
“怒火”從何而來
為好朋友的成功感到欣喜,還是心生嫉妒?
任對方擺布的心理
請人幫忙要從小事開始
人為什麼會找藉口呢
暴露謊言的肢體動作
點頭可以打開對方心扉
通過座位看兩個人的關係
錢可以收買人心嗎?
進餐時更容易說服別人
遇到阻力反而更加頑固
test2 決定行動的自我監控能力測試
第3章
從一對一的關係開始②
所?抱有好感就是……
好感有五種類型
“喜歡”的平衡關係
我們會喜歡幫助自己的人,還是需要自己幫助的人
距離越近越容易喜歡
對喜歡的人給予的空間大小
被盯著看會產生好感
漂亮程度與受歡迎程度的關係
共同承擔壓力會促成友誼
關係不同,身體接觸的位置也不同
為什麼偏偏與某個人相處不好呢?
第4章
在集團中生活
~尋找自己的定位~
孤單會傷害心靈
孤獨會帶來更多孤獨
人們為什麼要從屬於集體呢?
人為什麼會支持自己家鄉的體育代?隊呢?
這樣的時刻能夠喚起人們的同情心
事態緊急為何卻被置之不理
目擊者越多,伸出援手的人越少
醉倒路邊無人理的原因
偏見從何而來
我們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
胳膊擰不過大腿”的三個理由
處罰越嚴厲越誘人犯錯
突發事件會加強家族內部的關係
TEST3你是孤獨的人嗎?
第5章
在社會中生存
~在職場這個複雜的大環境中~
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派別呢?
這樣的人能夠成為領導者
四種領導方式
如何與“氣場”不合的上司相處
少數戰勝多數的方法
關係好的工作組效率更高嗎?
為什麼歪理會壓倒正理呢?
“只有我有異議”時的反應
很難向了不起的人求助
報酬不一定總是公平的
企業採用“集體研討”的方式是對是錯?
什麼時候我們的歸屬意識最強
第6章
大眾心理何時發揮作用
湊熱鬧的人就是這樣增加的
騷亂的原因可能並不可怕
警報在緊要關頭的作用
起鬨也有條件
誰來阻止插隊的人?
懲罰可以約束人們遵守規則
自己保護自己?
炎熱的天氣更容易發生暴動
美女更容易洗脫罪名
影像帶給人的力量
選舉中的印象比政策更重要
網路誹謗升級的原因
流言蜚語會慢慢擴散
第7章 觀察自己內心的扭曲
這種時候容易得抑鬱症
人為什麼會依賴酒精和藥物呢?
夫妻關係不好的人無法長壽
這樣來洗腦
精神操控與洗腦不同
脫離狂熱宗教組織後仍然身心痛苦
什麼叫做“活出自我”?
TEST4你承受著多大的壓力?
致想進一步學習相處心理學的人

部分章節

目擊者越多,伸出援手的人越少
明明有很多目擊者,卻無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的理由還有很多。
對援助行動的“旁觀者效果”研究後,得出了以下結論:親眼目睹緊急事件發生時,如果目擊者有多位,往往很少有人會主動站出來提供幫助。其中的原因在於責任?擔。
如果目擊犯罪的只有自己一人,那么提供幫助的責任就落在了自己身上。然而,如果現場還有其他目擊者,這個責任就應由自己和他人共同分擔,而且共同目擊犯罪的人會自然產生“即使我不出手幫忙,也會有其他人主動站出來”的想法。
正如上一小節中我們分析的那樣,人要經歷五個階段的心理變化後才會決定是否伸出援助之手。如果在第三個階段(確認自己責任的階段)人的心理就受阻,就很難有幫助行動的實施。倘若目擊者都持有相同的想法,會導致大家都不採取行動,到最後也不會有一個人願意見義勇為了。
1964年,在美國紐約某小區內發生了一件女性被刺傷的意外事件。在她被刺之前長達30分鐘的時間裡,曾有30名以上目擊者經過。然而,沒有一個人伸出援助之手,甚至無人報警,以致最後這位女性被刺傷。這個事件後來成為社會心理學對幫助行為進行研究的契機。
這個事件之所以發生,正是我們之前提到的“責任分擔心理”在目擊者群體中擴散的結果。其實,他們中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對他人冷酷無情、漠不關心的人。只是他們認為在人員眾多的小區里,“即使自己不幫忙,也肯定會有人主動出手相救”,因此迴避了自己責任。
醉倒路邊無人?的原因
如果偶然遇到陌生人面色蒼白地蹲在路邊,我們一般都會過去詢問一下。而且,還會根據情況嚴重與否,決定是否叫救護車或實施其他“援助行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