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嵩嵐

盧嵩嵐

盧嵩嵐長於封建割據、軍閥混戰的年代。那時,社會極不安寧,兵結匪,匪連兵,橫行霸道,無所不為。當時,農村的有錢人家,築營盤建碉堡,以防衛兵害、匪患。現在,到處可見營盤、碉堡的痕跡,這就是過去動盪年月的歷史見證。

畢節專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原主任

號嵩嵐,1904年出生於威寧縣四甫鄉(今雪山鎮灼甫管理區)的一個彝族農民家庭。盧嵩嵐幼年讀過私塾,青少年時代,曾在家鄉的明德國小和昭通的宣道中學讀書。
盧嵩嵐長於封建割據、軍閥混戰的年代。那時,社會極不安寧,兵結匪,匪連兵,橫行霸道,無所不為。當時,農村的有錢人家,都紛紛購買槍彈,築營盤建碉堡,以防衛兵害、匪患。現在,到處可見營盤、碉堡的痕跡,這就是過去動盪年月的歷史見證。
1916年,盧嵩嵐的二哥盧世賢(盧蓋凡),在貴陽讀書期間,回響蔡鍔將軍討袁護圍的號召,毅然投筆從軍,參加了討伐竊國大盜袁世凱的“護國軍”,受命回威寧籌餉募兵,這一壯舉,在年輕的盧嵩嵐心中產生了深刻印象。
1935—1937年,他到國民黨中央軍政學校五分校學習(有兩年在部隊,也曾返回威寧)。
1937—1938年,在六十軍一八二師任服務員。
1938—1940年,奔赴抗日前錢,參加台兒莊戰役,任六十軍一八二師警衛連連長。
盧嵩嵐憑著抗日愛國激情,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冒著槍林彈雨,將負傷師長安恩溥背下火線。他英勇作戰,兩次負傷,榮立二級軍功。
1940—1941年,任雲南省第一集團軍總部副營長。
1941—1944年,由於蔣軍內部傾軋,他解甲回鄉。
1944—1948年,盧嵩嵐任滇軍獨立旅突擊隊營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強行改組雲南,迫使龍雲下台,妄圖獨吞勝利果實,在全圍實行封建獨裁統治,向各戰區發出“剿共”密令,挑起了旨在消滅共產黨的全面內戰。盧嵩嵐既不滿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也不願追隨蔣介石打內戰,就把在昭通獨立旅突擊隊的部份人馬帶回威寧,出面維持鄉政,任四甫鄉鄉長。
盧嵩嵐自身擁有三個分隊的武裝,約100多人槍,是威寧西北實力較強的武裝頭領之一。由於他英勇善戰,抗日有功,在民眾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1949年春,滇東北地委和六支隊黨委,曾派中共地下黨員付發聰為代表,到威寧做盧嵩嵐的統戰工作。1949年9月,陸宗棠從滇東北人民軍政幹校學習結業時,滇東北地委書記兼邊縱六支隊政委李德仁寫了一封親筆信,讓陸宗棠轉交給盧嵩嵐。在黨的統戰政策感召下,盧嵩嵐認清了形勢,看到了光明,毅然率部投入革命,全部隊伍交給共產黨領導。10月,經六支隊黨委批准,正式授予“中國人民解決軍滇桂黔邊區縱隊第六支隊威寧游擊團”番號,同時任命盧嵩嵐為團長。
盧嵩嵐參加革命後,多次和解放軍的師、團首長接觸,深受革命軍隊軍容、軍紀的影響,對人民解放軍官兵一致、紀律嚴明的好傳統好作鳳贊口不絕。
在盧嵩嵐和陸宗棠指揮下,威寧游擊團先後同國民黨潰軍進行過兩次艱苦卓絕的戰鬥:
1950年元月16日,盧嵩嵐奉命率威寧游擊團戰鬥力較強的三個連,配合中國人民軍二野五兵團十六軍偵察營解放雲南省彝良縣城角奎鎮,重創國民黨軍宋希濂殘部張桐森師,斃敵40餘人,俘敵270餘名,繳獲六O炮2門,輕機槍7挺,英造步槍86支,子彈萬餘發。在激烈的戰鬥中,盧嵩嵐左臂中彈負傷,仍然堅持指揮,繼續戰鬥。他負傷不下火線的行動,鼓舞著全團指戰員,出色完成了外圍阻擊任務,受到了畢節軍分區首長的讚揚。
1950年4月23日,威寧游擊團奉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三師命令,阻擊國民黨軍李彌兵團殘部仝登文團,盧嵩嵐和陸宗棠親自布置、指揮。以不足四個連的兵力,向三倍於我、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正規軍在團箐展開決戰。威寧游擊團以大無畏精神,與敵人戰鬥十多個小時,一舉將敵全面擊潰,斃傷敵軍80餘人,俘敵120多人,繳獲六O炮1門,機槍1挺,美造步槍43支,子彈5000餘發。團箐一仗,盧嵩嵐右臂骨被打斷致殘。在昭通住院治傷期間,四十三師師長張顯揚親臨醫院探望,對他指揮游擊團奪取團箐戰鬥的勝利,給予高度評價。
1950年8月,威寧游擊團奉命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四十三師特務團”,盧嵩嵐仍任團長。
1950年12月,四十三師特務團調歸畢節軍分區指揮,盧嵩嵐率全團配合解放軍進行剿匪。
1951年元月,該團再次整編,盧嵩嵐調任畢節專區政治協商委員會副主任,畢節專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1953年9月,盧嵩嵐因病醫治無效,在貴陽逝世,終年4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