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守耕

盧守耕

盧守耕,浙江慈谿市天元鎮潤房村人。生於1896年,卒於1989年1月,享年93歲。作物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最早了解並研究台灣農業的專家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盧守耕(Lu Shougeng)(1896-1989)

盧守耕,字亦秋,浙江慈谿市天元鎮潤房村人。生於1896年,卒於1989年1月,享年93歲。作物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最早了解並研究台灣農業的專家之一。

盧守耕幼年就讀於家鄉崇本國小,學習《論語》、《左傳》、《禮記》等。辛亥革命時期,他進入慈?縣日僑設立的錦堂農業學校,開始了學習農業的生涯。1914年,他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農學科。1918年畢業後回到浙江省工作,曾歷任浙江省立農業試驗場技術員、浙江省立棉業試驗場技士、浙江省立甲種森林學校教員、浙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教員、浙江省海寧縣愚移中學教員等職。1925年,他應邀擔任浙江省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27年更名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1929年又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教員、講師兼農場副主任。1930年考取浙江省官費留學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深造,攻讀植物育種學,副修農藝學和植物生理學,獲得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後擔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兼全國稻麥改進所技正。1936年夏,他應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先生之聘,出任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院長兼農藝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參與了國立浙江大學遷移的籌劃與督導工作,1939年秋辭去農學院院長職務,專任教授兼農藝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他被派往台灣接收農業機構,擔任抗戰後台灣糖業試驗所首任所長。1954年8月轉任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1973年退休後改任兼任教授。

盧守耕在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學習期間,勤勉苦讀,一絲不苟,學習成績常名列前茅。他在中央農業實驗所任職期間,正值該所成立伊始,沒有育種材料。因此,他到任後積極、主動地向全國及世界各地廣泛蒐集水稻品種,並精選了京滬、京蕪沿線的農家稻田水稻單穗一萬餘個,極大豐富了育種材料,為水稻育種奠定了基礎。此外,他還在國立雲南大學農學院承擔講座。1935年,他應廣西省政府及中央農業實驗所的邀請,考察了廣西及東南沿海各省的農業,並專門考察了台灣農業,撰寫、編印了《台灣之農業》一書。此書的刊印,為大陸了解台灣農業提供了資料,並成為大陸人士了解台灣農業的開始。他到台灣就職時,正遇試驗、研究用房及設備多被毀壞,且農場荒蕪、甘蔗絕跡。為此,他多方籌集經費,大力修建房舍,廣為羅致人才,為台灣的甘蔗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糖業製造、副產品利用等確立研究、發展方向,厘定管理制度。1960年,他被台灣省經濟部和外交部借調,赴加彭、利比亞等國考察非洲農業,指導台灣省駐非洲農耕示範隊,並協助友邦勘察新設立的示範地址。他著有教材《稻作學》和《現代作物育種學》,與Briggs等合著有《作物育種學導論》,譯有Hayes的《作物育種學》一書等,並發表有《台灣糖業及其研究》、《台灣省糖業試驗所之試驗工作》等研究台灣糖業與研究水稻的論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