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0年,盤縣大洞被發現。
1992—1996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六盤水市文管所和貴州師範大學聯合組隊對遺址作了3次發掘。美國辛辛那堤大學和加州大學斯坦尼士勞斯分校的考古學家參加了1996年的發掘工作。
1998年至2000年,由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古學家和六盤水市考古專家組成的盤縣大洞工作站與美國上述兩所大學聯合發掘。
1991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人考察。
1996年11月20日,在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中,大洞遺址被列為“國寶”。
布局分布
大洞洞口和主洞廳緊緊相連,兩者為遺址只要所在。洞口朝向東北85度,寬55米,洞廳縱深220米,高約30米。主洞廳為一順直洞道,平坦乾燥,長240米,高、寬各30米左右,富含有古人類活動信息的堆積物自洞口向大廳緩傾,面積達9900平方米,露頭厚度達19.5米。
洞口堆積物表面海拔1674米,上面建有一棟面闊5間、大梁題記為民國六年重修的木結構建築物(北面2見已記),現內住趙姓農戶。木屋前有兩道清代同治六年修築的石恆將洞口維護。洞口前為一斜坡,面臨十里坪坡立谷,坡立谷平均海1640米左右,平坦開闊,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
文物遺存
石製品有石核、石片、石葉及工具。工具類型有砍砸器、邊刮器、鑽具、凹缺器,鋸齒刃器,端刮器,雕刻器,琢背石刀、手斧、手鎬等。修理台面技術表現突出且比例較大,有勒瓦婁哇技術製品出現 。
1992年4月,發掘面積為12平方米,出土石製品700餘件,化石標本500餘件,包括人牙化石一枚和數十種哺乳動物及少量鳥類、魚類等化石。
1993年對盤縣大洞進行了正式發掘,獲得4顆古人類牙化石、2,000餘件石器製品和近萬件動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燼、灰屑、燒骨等古人類文明遺物。
1998年至2000年,對遺址又進行了3次發掘、6次清理,發掘面積86平方米,共獲人牙化石5枚、石器製品3000多件、含43種哺乳動物的化石標本上萬件,還有大量的燒骨、炭屑。
文化價值
盤縣大東內古人類活動堆積物的巨厚、豐富的內涵以及多學科、高水平 研究結果,遺址被評為199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11月20日,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根據古生物判斷,其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這一時期的人類屬“早期智人”,人的智力發展起來。大量的動物化石告訴我們,這一時期狩獵相當興盛,捕捉動物的範圍很廣,而且有能力捕捉大動物、猛獸以及天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
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國發〔1996〕47號)《國務院關於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參觀參考
氣候特點
•景點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3.5℃,日照時數1593小時,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熱基本同季。
開放時間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