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這是一項關於監督對司法公正影響的大型調查研究國際合作項目的成果報告。追求公正是司法永恆的主題。如何實現司法公正?在西方國家的回答是司法獨立。然而,在中國,人們面對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的第一反應是要加強監督。這裡蘊涵著兩種完全不同文化、傳統和制度的差異。於是,中國建立了多種對司法審判監督的制度,並有日益加強這種監督的要求。中國的司法改革在主張司法獨立和加強對司法監督的兩個相反方向上用力。是否加強監督將會長期成為困繞中國司法改革的一個難題,因為它與司法獨立、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密不可分。所以,我們必須回答:監督是否有利於實現司法公正和克服司法腐敗?這是近年司法改革討論的焦點。主張加強對司法監督的觀點認為,沒有監督的權力會導致腐敗,司法權力也是如此,當前我國司法存在嚴重腐敗,不監督不行;司法人員素質太低,易出現錯案,需加強監督。而反對的觀點認為,西方法治國家的經驗表明,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條件,沒有獨立就沒有司法公正;司法審判是法律專業判斷,其他監督往往不具有這種專業知識;監督不利於司法的既判力,妨礙司法的權威和社會關係的穩定等。
面對彼此難以說服的爭論,中國司法改革追求公正的途徑何在?是增強司法獨立減少監督,還是應加強監督?這是進行司法改革不可迴避的問題,它涉及司法改革的方向。對這個問題理論的爭論已經不少,外國的經驗也很明確,但解決中國的問題,只有從中國監督司法的實踐分析出發,才能得出更符合中國實際的結論。談中國的司法改革,還不能完全拋開現有制度。任何一個國家制度的成長也都要從現有的制度中演變。所以,我們的研究關注現行對司法審判的監督制度,科學評估其有效性和利弊,到底監督是有益於司法公正還是有礙司法公正?我們需要通過現實的考察和實證的分析,而不能僅從理論上推導,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於以上目的和方法上的考慮,才是我們做這項調查研究項目的動因。
早在2000年,我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專家RandyPeerenboom(裴文睿)就中國的司法改革問題進行合作研究達成意向。我們決定,採取實證調查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現行各種監督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從而分析監督與司法公正的關係和利弊,提出司法監督制度改革的建議。
我國現行對司法審判的監督主要有來自人民代表大會的“個案監督”,檢察院的檢察監督和法院自身的審判監督。據此,我們組織了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學術素養的6位專家,作為課題調研領導小組,然後又分別從全國不同地區的6個省的人大常委會、檢察院和法院分別邀請一位專家共18人作為案例調查組成員,這樣共有24人成立了課題調查研究組。
這項研究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培訓。為了明確項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規範案例調查的內容、方法、格式,2001年底,課題領導小組集中課題組成員進行調查方法的培訓,通過培訓、討論明確了各課題專題組的具體調查目標和方法。
第二步,調查記錄案例。課題組要求案例調查人員在普遍了調查地區本系統監督法院審判情況的基礎上,至少選擇8個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客觀實證的描述。要求調查者對每個案例的記敘必須包括案情簡要、監督案的提起、監督過程、監督結果、有關方面對監督的反映、調查者點評六個方面。每個調查報告還必須提供案例的選擇理由和調查所在地開展對司法案件監督的綜合情況。同時,每個課題組負責人也必須親自調查4個以上的案例。2002年至2003年上半年進行案例調查,並反覆對收集的案例進行補充、修改和規範化。
第三步,分析案例寫出報告。2003年下半年在收集案例的基礎上,由課題組負責人分別對案例進行客觀分析,寫出研究報告。研究報告要包括本系統開展對司法審判監督的綜合情況和基於對案例的分析提出改革監督審判制度的建議。每個專題組兩位課題組負責人分別寫出自己的研究報告。
第四步,召開課題研究成果報告會。2004年1月,北京大學法學院人民代表大會與議會研究中心與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中心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聯合舉辦“監督與司法公正國際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有:全國和地方人大常委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專家,國內有關著名的法學家,美國、德國的專家,以及中國香港和台灣的法律專家共80多人。會議由參加課題研究的專家提交了研究報告,特邀專家對研究報告進行了評論,其他與會專家也提交了論文和進行了討論。
此項調查是按科學方法和步驟進行的。但我們知道,該調查研究也有相當的片面性。因為案件記錄和研究分析都是由人大、檢察院和法院方面的專家分別做的。各部門的專家都難免有部門之見和知識的局限,他們在案例選擇和研究報告上可能帶有部門色彩和偏見。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個缺陷還要選擇這樣做,是因為沒有比本系統的專家更能詳細地記錄我們所需要的監督案例,這是找其他調查人員難以做到的工作。而此項研究提供詳細而真實的監督案例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儘量避免調查者本身的隨意和偏見,課題領導小組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對調研者進行事先的培訓;對調查案例的格式和步驟要求進行了嚴格的規範;除了課題組負
責人寫出研究報告外,還特別邀請了6位觀點比較中立的學者專家分別就人大、檢察院和法院的案例和研究報告進行獨立的分析評論。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的分析評論。而調查研究人員本身出於部門立場選擇的案例和提出的研究報告也產生互相抵銷的作用。
雖然這次研究並沒有提供監督審判是否有利於司法公正的某種結論。但是,這項研究仍是非常有意義的。它第一次組織了各方面的專家共同研究監督與司法公正的關係,提出了各種對司法審判監督的改革建議。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我們對監督與司法公正關係不同角度的認識。而這次研究成果遠不止於這些。它還第一次通過案例客觀詳盡地描繪了對法院審判進行監督的過程,提供了監督司法的一些數字,從而為更多有志於司法改革研究的人們提供了素材,人們可以根據這些材料得出更加科學的結論。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報告。由參與此項調查研究的專家提供的研究報告和其他專家的評論,以及為項目成果報告而召開的國際研討會提交的論文組成。第二部分是案例,由於本次調查提供了160多個案例,本書不可能全部收錄,只選擇了少部分案例出版。編入本書的案例一般包括案情簡介、監督案的提起、監督過程、監督結果、對監督結果的反映、調查者簡要評語,給讀者展示監督的客觀過程。當然有些案例是不夠全面的,調查者簡要評語也只反映調查者個人觀點。為了便於公眾分享調查研究的成果,本次調查的全部案例將放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人民代表大會與議會研究中心的“人大與議會網”(WX~ZV~.e-cpcs.org)“中心活動”欄目上,以供大家查閱研究。需要說明的是,收入本書的案例,人大的個案監督案例稱為《某某省人大監督法院案例》,而收入網站的全部案例目錄中稱《某某省人大監督司法案例》,因這次調查的人大監督案例中有些是人大監督公安、檢察機關的案例,都沒有收入本書,只放在網站上,只有部分人大監督法院的案例才收入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