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寧[中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盛寧[中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盛寧[中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盛寧,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英美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代表著作為《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盛 寧,籍貫江蘇太倉,1945年7月生於南京;196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在安徽城西湖軍墾農場勞動兩年後,分配到天津外國語學校教授英語;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師從楊周翰先生攻讀英美文學專業研究生,1981年獲北大文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 Edgar Allan Poe's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的英、中文本分別在美國和中國的學術刊物上( 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i Studies in English, New Series, Vol. 3 1982;《國外文學》1981年第4期)發表,後又被收入Lois Davis Vines主編的《愛倫·坡在國外》( Poe Abroad: Influence, Reputation, Affinities,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1999)一書。

1982年起,執教於南京大學,1984-1986年作為高訪學者赴美國哈佛、史丹福大學進修西方文論。

1989年8月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歷任該所主辦的《外國文學評論》副主編(1994-1999)、主編(1999-2009)。1997-1998年再度作為高訪學者赴哈佛大學進修,其間,應邀到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濱河分校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做學術演講。調至社科院後,1993年評為正高職稱,1994年被評為英美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同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突出貢獻中青年學者獎。1999年,專著《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獲國家社科基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4、2006、2009年曾三次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學術論文獎。

社會兼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評審委員,中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歐美文學研究所兼職教授。

2011年11月起被山東大學聘為人文社會學科一級教授。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當代西方文論”、“英美文學”,於2012年起在山東大學文學院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招收西方文論專業方向的博生研究生,並開設《歐美文論經典選讀》的課程。

工作經歷

1963年09月—1968年12月 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 學習

1978年10月—1981年12月 北京大學西語系  學習

1968年12月—1970年12月 安徽省城西湖軍墾農場 鍛鍊

1971年01月— 1975年9月 天津外國語學校 任教

1975年09月—1977年10月 交通部援助坦尚尼亞船組 翻譯

1977年10月—1978年10月 天津外國語學校 任教

1981年12月— 1989年8月 南京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英美研究室 工作

1984年09月—1986年2月 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作訪問學者

1989年08月至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所  科研人員

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  美國哈佛大學  進修

學術成果

專著(論文集)

《20世紀美國文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台灣淑馨出版社,1994年6月;

《新歷史主義》,台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1996年8月第二次印刷;

《文學:鑑賞與思考》(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97年4月;2003年9月第二次印刷;

《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1萬字),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97年6月;(此著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文學·文論·文化》(當代博士生導師思辨集粹書系·第四輯),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年1月;

《思辨的愉悅:文學與文本》(論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1月;

《現代主義·現代派·現代話語——對“現代主義”的再審視》(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學術論文

《“關於批評的批評”:論弗萊的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外國文學評論》1990年第1期(11,000字)

《關於後現代“表征危機”的思考》,《外國文學評論》1991年第1期(4,000字);

《闡釋批評的超越》(《結構主義詩學》的《譯者前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14頁;(8,000字)

《文本的虛構性與歷史的重構》,《外國文學評論》,1991年第4期(11,000字);

《“後現代主義文學時不可摹仿的”》,《鐘山》1992年第3期(3,000字);

《人·文本·結構——不同層面的愛倫·坡》,《外國文學評論》,1992年第4期(11,000字);

《納博科夫如是說》,《讀書》,1992年第9期(5,000字);

《歷史·文本·意識形態——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批評和文學批評芻議》,《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5期(12,000字);

《道與邏各斯的對話》,《讀書》,1993年第11期(5,000字);

《詩學研究“歐洲中心論”的突破——兼評<世界詩學大詞典>》,《外國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4,000字)

《關於米蘭·昆德拉的思考》,《世界文學》,1993年第6期(9,000字);

《一個眾聲喧譁的批評時代》,《<20世紀美國文論>“前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9,000字);

《美國短篇小說之我見》,《世界短篇小說經典·美國卷“序言”》,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11月,(6,000字);

《“寫實”還是“虛構”?——試論英美小說觀念中的幾個問題》,收入柳鳴九主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1月,第28-52頁(20,000字)

《傳統與現狀:對美國實用主義的再審視》,《美國研究》No. 4, 1995. (10,000字)

《鮑德里亞·後現代·社會解剖學》,《讀書》No. 8, 1996.(6,000字)

《危險的讓·鮑德里亞》,《讀書》,No. 10, 1996.(6,000字)

《新歷史主義·後現代主義·歷史真實》,《文藝理論與批評》,No. 1, 1997.(15,000字)

《“後殖民主義”:一種立足於西方文化傳統內部的理論反思》,《天津社會科學》No. 1, 1997. (16,000字)

《“把鏟子就叫作鏟子”:我讀<馬語者>》,《世界文學》No. 1, 1997.(8,000字)

《“後殖民”文化批評與第三世界的聲音》,《美國研究》No. 3, 1998. (14,000字)

《面對20世紀科技時代的困惑——《亨利·亞當斯的教育》述評》, No. 4, 1998. (4500字)

《“文化熔爐”·“文化戰”·“多元文化”——美國文化轉型格局面面觀》,《世界文學》No. 1,1999 (10,000字;此文的摘要5, 000字刊發中國社科院《要報》,報送中央政治局;刊發《領導參考》和《院報》等內部參考刊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