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病變

盆底病變

盆底鬆弛綜合徵是指骨盆底和盆腔臟器支持結構因各種原因而鬆弛、下降,從而導致的一系列症群,可見消化系症狀(如排便困難)、泌尿系症狀(尿頻,尿餘瀝不盡等)及生殖系症狀(主要見於女性,如子宮脫垂)。但由於排便困難給患者造成的不舒適更直接、更明顯,所以盆底鬆弛綜合徵的患者往往到肛腸科就診,目的是求得解決排便困難的問題。

病因

盆底鬆弛綜合徵的病因

盆底鬆弛綜合徵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但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盆底肌先天發育不良,二是盆底肌受到損傷(如婦女生產時和長期腹壓增高對盆底的損傷),三是隨年齡的增長而致盆底組織退行性改變。在以上各種因素的長期作用下,使得盆底肌肉及組織薄弱無力,盆腔臟器的支持結構鬆弛甚至移位,就成為了盆底鬆弛綜合徵。

盆底鬆弛綜合徵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患者自感肛門出口處阻塞,糞便可以是正常便,但就是排出不暢,可以伴有肛門或會陰部的墜脹感。體格檢查時肛門括約肌比較鬆弛,肛管較短,肛門外觀較薄弱,做排便動作時,會陰下凸較明顯。

診斷與治療

由於盆底鬆弛綜合徵缺乏特異性的症狀和體徵,又由於很多疾病都可以導致排便困難,所以正確作出盆底鬆弛綜合徵的診斷並非易事。首先要排除脊髓病變,排除結腸因素所致便秘,排除大腸腫瘤等病變,然後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做排糞造影,可見多種鬆弛病變同時存在,即可作出盆底鬆弛綜合徵的診斷。女性患者若伴有子宮脫垂,陰道寬大,壓力性尿失禁等,則強力支持本診斷。

盆底鬆弛綜合徵的治療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以口服通便劑為主,如常規服用麻仁潤腸丸、果導片、牛黃解毒片等,但療效因個體之間的差異很大,總體上不是很好。手術治療有直腸前凸修補,冗長乙狀結腸切除,後傾子宮底懸吊術等等。手術治療近期效果很好,遠期療效一般,部分患者於手術後數月即可復發。

平素積極鍛鍊身體,加強腹肌訓練,多做提肛運動,對本病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的作用。

現狀

盆底失弛緩綜合徵是一種由盆底橫紋肌在排大便時不鬆弛甚至反常收縮,導致排便困難的一組症群。其原因目前尚不明朗,一般認為該綜合徵與恥骨直腸肌痙攣肥大有關,故也稱為"恥骨直腸肌綜合徵"。

從生理上講,在正常排便時,恥骨直腸肌和外括約肌放鬆,使肛管鬆弛,肛管直腸角變大,使糞便能順利地排出,如果排便時恥骨直腸肌、外括約肌等相關的盆底肌肉不能正常放鬆,就成為盆底失弛緩綜合徵。

盆底失弛緩綜合徵的主要臨床表現應當是排大便困難,即使是成形軟便也術易排出,患者會有會陰部滿脹感,肛門張不開等感覺。該病的確診主要靠肌電圖檢查和排糞造影。肌電圖檢查可見盆底多組肌肉同步反常放電。排糞造影檢查可見在用力排便時肛門直腸角不變大甚至變小。對盆底失弛緩綜合徵的治療目前尚無很好的辦法,主要還是以保守治療為主,如飲食中增加粗纖維量,多飲水。可以使用瀉劑,但不要依賴瀉劑,最好口服瀉劑和外用開塞露(每次20~40毫升),以及生理鹽水灌腸(每次500毫升)交替使用。

對於長期保守治療乏效,並且有明顯肌肥大,肛管顯著延長者,可以行後方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來治療,部分患者效果很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