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皮膚切刮塗片檢查法
適應證
皮膚切刮塗片檢查法適用於麻風病。
禁忌證
無特殊禁忌。
準備
待檢標本準備。
方法
1.皮膚取材法
(1)取材部位皮膚經碘酒、75%乙醇或碘伏消毒後,左手捏緊皮膚,使之缺血,右手持消毒的11號手術刀切長約5mm,深2~3mm切口。
(2)以刀尖來回3~4次刮取切口邊緣和底部組織液,在刀尖上見到少量組織液時,立即塗抹在乾淨載玻片上成直徑5~7mm圓形塗膜。
(3)面部切口創面僅用消毒棉球止血5min,肢體部位可加膠布固定或用創可貼止血。
(4)皮膚取材部位一般取4~6處,常規部位為左右眶上、左右耳垂加兩處皮損。皮損應取病情最活動處。
(5)取材完畢後,塗片在火焰上烘乾固定,送實驗室染色鏡檢。
2.染色方法
染色時可用加溫法或不加溫法。加溫法用時較短。
(1)加溫法:
①將已固定的載玻片放在染色架上,滴加苯苯酚復紅染液覆蓋整個塗膜,用酒精燈在載玻片背面加溫15min,以染液勿沸騰為度,載玻片上染液乾涸時要隨時添加染液。
②傾去苯酚復紅染液,用自來水從載玻片的一端輕輕沖洗(勿直接沖洗塗膜),再加1%鹽酸乙醇作用15~30s,輕輕晃動載玻片使之脫色。如塗膜較厚,脫色時間可稍延長,待塗膜呈淡紅色為度。
③在玻片上加0.3%亞甲藍(美藍)染液30~60s,用自來水從載玻片的一端輕輕沖洗。待載玻片乾後鏡檢。亞甲藍復染的時間應視塗膜的厚薄而定。塗膜厚時染色時間應短,防止背景過深,鏡檢時視野透光不良,難以檢出紅染的抗酸桿菌而影響鏡檢結果。應使塗膜的背景為淺藍色為宜。
(2)不加溫法
①在室溫條件下,在第一步染色中,滴加苯苯酚復紅染液30min,無須加溫,余染色步驟與加溫法同。
②不加溫法染色,染色條件和結果都比較穩定,值得提倡。
理想的染片,應該是背景淺藍色,在一個油鏡視野內有數個炎症細胞,提示組織液取材符合真皮深度,抗酸桿菌呈現鮮紅色。
3.細菌密度標準計算
Ridley推薦的一種10倍分級法,可大體反映皮損內細菌密度,在現場防治和科研中被廣泛套用。
陰性:檢查100個以上油鏡視野未查到菌。
1+:平均100個視野查到1~10條菌。
2+:平均10個視野查到1~10條菌。
3+:平均每個視野查到1~10條菌。
4+:平均每個視野查到10~100條菌。
5+:平均每個視野查到100~1000條菌。
6+:平均每個視野查到1000條以上菌。
4.細菌密度指數(BI)的計算
BI=各塗膜細菌密度(+)數的總和塗膜數
注意事項
1.取材部位要選取活動性皮損,如結節、斑塊、紅斑、瀰漫性浸潤等。
2.取材的深度一定要夠,一般為2~3mm,要捏緊皮損,防止出血,刀尖要確認刮到組織液後再塗片。因取材深度不夠而取組織液太少,不能形成符合規定的塗膜是產生查菌假陰性的主要原因。
3.組織液取材勿含血液,否則會影響鏡檢結果,也是出現查菌假陰性的主要原因。
4.抗酸染液一定要新鮮配製,一般勿超過1年。麻風診斷中已經有因染液過期出現查菌假陰性而漏診的情況。
5.染色要按規定操作方法進行,要根據塗膜的厚薄調整染色的時間。塗膜太厚,亞甲藍染色時間太長是塗片藍色背景太深而出現假陰性結果的常見原因。
6.完整菌指菌體完整、染色均勻的正常形、超過1/2的短桿形及延伸形細菌。非完整菌為菌體斷裂、染色不均勻的顆粒形、小於1/2的斷裂形、雙球形、念珠形等。
7.細菌形態對判斷麻風早期療效和復發很有用。在疑似復發的患者的塗片中見到較多的完整菌,則基本可確定麻風復發。經過有效治療的患者,麻風菌均呈現顆粒狀,無完整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