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遏”、“一唱三遏 ”為其特色。阿宮腔音樂長於刻畫、抒發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如《王魁負義》中焦桂英唱段的淒楚哀怨、熱耳酸心;《白蛇傳》借傘中許仙與白素貞對唱婉轉情切、纏綿悱惻;《杜鵑山》中雷剛哭大江則高亢激越、盪氣迴腸。這些經典唱段不但為廣大觀眾所喜愛,也為戲劇界專家、同仁所肯定。建國後,阿宮腔從皮影搬上舞台是一次發展和革新。1961年曾進京演出,受到中央首長和在京戲劇界人士的讚許。多年來創作演出的《四季歌》、《兩家親》、《三姑娘》等劇目曾獲文化部和省級獎勵。但近十多年來卻發展緩慢,瀕臨滅亡,亟待予以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
阿宮腔
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該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宮腔。流行於禮泉、富平、興平、鹹陽、涇陽、三原、乾縣、高陵、耀縣、銅川、臨潼等地。阿宮腔原為皮...
簡介 起源 特點 阿房宮與“阿宮腔” 皮影劇團 -
岫巖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
簡介 形態材質 製作工藝 製作過程 歷史起源 -
台灣皮影戲
台灣皮影戲屬潮州皮影系統,俗稱皮猴戲或皮戲。在清代已經盛行於台南、高雄、屏東等地。據老藝人估計,清末台灣南部一帶至少在百團以上,可見清代台灣南部皮影戲之盛。
原始起源 名稱與製作 發展與現況 戲曲劇目 戲曲唱腔 -
皮影戲[中國傳統藝術]
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
簡介 歷史發展 皮影人物 道具製作 表演形式 -
阿宮腔:最後的玉蘭花
1.阿宮腔唱腔 2.阿宮腔曲牌 1.阿宮腔皮影戲劇目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影子腔
影子腔又稱燈凋、皮影戲、梅花腔。來源於西和、禮縣一帶,最早出現於清朝康熙末年。它在原民間皮影戲、木偶戲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民間小曲、鼓樂、說唱等形式...
概述 起源 歷史 材質 表演形式 -
富平縣阿宮腔劇團
的貢獻是把皮影戲阿宮腔搬上了大戲舞台。他們所排的阿宮腔《錦香亭》、《趙氏孤兒...1960年劇團排演《王魁負義》取得成就,同年7月,改名為銅川市阿宮腔劇團。1961年9月1日,富平縣建制恢復,劇團又改名為富平縣阿宮腔劇團...
-
海鹽腔
“海鹽腔”,是一門古老的戲曲唱腔,因其形成於浙江海鹽而得名。它是元代海鹽澉浦人楊梓受戲曲音樂家貫雲石啟發,對當時流行的南北歌調加工而成的。“海鹽腔”由明...
概述 歷史淵源 入贛 發掘 探親 -
皮影戲[民間傳統藝術]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
表演形式 歷史起源 皮影製作 藝術流派 藝術特色